(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去年新冠疫情在港肆虐期間,特區政府向中央請求助港抗疫。中央隨即落實一系列支援措施,包括助港火速興建「港版方艙醫院」,其後更只花了短短4個月,便建成全新醫院「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今年一月竣工並移交醫院管理局,大大提升了香港的抗疫能力。為進一步介紹兩院項目建築科技的創新實際,兩院項目負責人張毅昨日(25日)到理大舉行主題演講,分享相關建築過程的特點與挑戰。他表示兩院項目不但要跟時間賽跑,更是一項崇高使命,形容這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的最好禮物,充分反映祖國不論在任何時候,都是香港最堅強的後盾。

中建香港助理總經理張毅是2020年中央援港抗疫兩院項目的負責人,即在本年初竣工的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及社區治療設施項目。前者位處近香港赤鱲角亞洲國際博覽館的現有土地,後者位於亞博館八號展館至十一號展館,又稱「港版方艙醫院」。

「醫院是最複雜的民用建築類型,體量很大,功能及科室很多,建築布局、設備系統複雜,亦須注重以人為本,滿足綠色環保要求等」,張毅表示要建設一所大型現代醫院,不管是在香港、內地還是世界,一般需要至少3至4年時間,因此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快速滿足建造醫療設施的需求。

中建香港助理總經理張毅表示必須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快速滿足建造醫療設施的需求。(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他介紹指,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設計和製造,按照了香港傳染病醫院的標準,共提供了816張負壓隔離病床,是全球首家全MiC(「組裝合成」建築法)負壓隔離病房傳染病醫院,「通過『7x24』無間斷設計及製造,期間克服了5日惡劣天氣,項目實際用時120天,提前2天交付,較原來需要3至4年的建設流程,縮短至不到4個月。」

「港版方艙醫院」方面,共提供952張病床,包括160張負壓隔離床位,是全國首家高標準智慧負壓方艙醫院,「整個方艙醫院從設計、建造、測試到交付使用,共用了472小時完工,提前了200小時交付使用。」

張毅指,有關項目在中央政府的決策下,由深圳政府作為建設方,與香港特區政府合作在港建項目,開創了「一國兩制」工程管理新模式。項目必須保證結果、程序正義,建造過程亦要嚴格遵守香港標準,確保合法、合規。「從接獲任務一刻開始,我們已很清楚這不是一項常規項目,而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戰鬥,更是一項崇高使命...項目現場累計開工人數逾24萬人次,高峰期每日開工人數逾4000人,所有參與者都秉持同一信念,時間就是生命」。

張毅表示,「港版方艙醫院」開創了「一國兩制」工程管理新模式。(香港文匯報記者攝)

他特別提到,兩個項目均採取「以人為本」的設計考量,例如「港版方艙醫院」創造了雙重負壓環境,「所指的是整體空間大負壓,負壓方艙小負壓,這樣設計可極大降低感染風險。」原來,團隊在亞博館內新增8台製冷機組,並對原有24台風櫃機組及通風設施進行改造,創造「大負壓」環境;「小負壓」則主要針對病情嚴重者,其入房病房是使用其公司自主研發及設計的「Venus」負壓隔離方艙,應用了DFMA原理,所有構件的尺寸、重量都經過計算,可純人手安裝,每間房安裝時間在3小時內,可重複拆裝使用。

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方面,張毅指除了需要考慮傳染病醫院的基本原則外,亦要就其環境作人性化考慮,「例如在電梯入口設防風罩,原因是大嶼山的陣風很強,從救護車把病人轉運下來時,有可能會出現防護裝備受強風干擾的情況」。另一方面,中心鄰近機場跑道和機場快線,環境噪音平均超過90分貝,「但醫院對噪音、震動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設計上都要有特別考量...結果醫護與患者都感受不到飛機與火車帶來的滋擾,也保證了醫用設備不受影響。」

他又介紹中心使用了公司自主研發的「Athena Ⅲ MiC負壓隔離病房」,由3個MiC單元合併而成,於工場生產後再到現場進行拚裝,「MiC技術、DFMA的使用,令整個項目可在現場與工場並行,極大拓展了項目開展的物理空間,效率、質量、安全都得到保證。」

此外,兩院亦採用了多種智慧系統,提升醫護工作效率,減低感染風險,「方艙醫院差不多1000張床位,根據我們以往調查,病人跟醫護人員比例應該是1比2,但它在實際使用時,醫護人員只要不到100人;中心也是使用了大量IoT(物聯網)技術,護士跟病人可盡量減少接觸,據我所知,中心醫護人員的峰值不超過400人,對比800多張病床,這也是相當罕見」,由此說明IoT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減省人手,亦減低了感染機會。

張毅總結指,「港版方艙醫院」提供的負壓設施及智慧化系統,大大提升了社區治療設施的管理效率;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納入了醫管局使用體系,使公立醫院一線負壓病床數增加75%,整體測試能力提升15%。兩院項目的建成均有效提升了香港抗擊疫情的能力,是中央政府送給香港的最好禮物。

聽完張毅的演講 學生們這樣說

「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在香港抗疫工作上是一項標誌性項目,所以有興趣來聽一聽,了解一下到底是如何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建成一所醫院。」理大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生鍾同學表示,一所醫院能夠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完成,毫無疑問是一項突破,因此在參加講座前,已預料當中會有很多技術值得參考學習,結果亦不負期望。「例如裏面講到的『Athena Ⅲ MiC負壓隔離病房』、『Venus』等等,都是自主創作,亦有運用到很多創新技術,令工程得以加快完成。」

理工大學學生對此次分享會感慨良多。左為鐘同學。右為楊同學。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攝

張毅於會上亦有分享建造業的未來發展和願景,包括業界要配合國家的「雙碳」目標,建設綠色建築。作為年輕一代,鍾同學對此深表認同,並指業界也應對社會盡責,透過科技創新實現更多減碳方案,令建築更綠化。

理大建築系畢業生楊同學表示,作為建築學生,「見到香港要起咁大規模,而又咁短時間建好的醫院,毫無疑問是歷史創舉。所以這類主題,由有經驗的人來分享,是很值得去聽的」,他認為這類活動可擴展予更多一般市民大眾,讓大眾多了解國家建築的工作發展,開拓視野。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