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昨日三讀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本港免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邁出重要一步。此次修例吸納社會各界建議,顯示政府從善如流,從公眾整體利益出發作出調整,希望輸入更多海外醫生,減輕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壓力,令病人獲得更好照顧,權益更有保障。政府要加快落實條例,從速開展輸入海外醫生的工作,令市民早日受惠;醫護業界應對輸入海外醫生持開放心態,以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的專業宗旨服務市民。

本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問題日益嚴重,不僅導致醫護疲於奔命,加劇人才流失,而且不時發生病人照顧不周的醫療爭議,早前有資深媒體人因急症入院最終不幸過世,家屬投訴病人離世前輪候見醫生的時間甚久。本港公營醫療危機四伏,輸入海外醫生解決人手不足才是解決問題的治本之策。通過修例放寬輸入海外醫生的限制,討論了相當長時間,大眾訴求日益強烈,如今終於成事是人心所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條例草案作出三項主要修訂,第一、只要獲醫專認可專科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不論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都可在公營醫療機構做滿5年後,免試在港註冊;第二、已來港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在符合一定條件後,亦可申請特別註冊,並在公營醫療機構做滿5年後,免試在港註冊;第三、未實習而非本地培訓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畢業生,可回港參加本地執業試,開始實習,在符合條件後申請註冊。

這些修訂中,有些其實是條例草案審議過程中議員提出的建議,例如草案原來規定只有香港永久居民非本地培訓醫生可經新的特別註冊來港執業,此規定能吸引來港的海外醫生數量有限;只有放寬限制,才能吸引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政府採納議員的合理建議,按照本港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調整,符合民情民意。醫管局也歡迎修例,認同有關建議回應了法案委員會部分委員及病人組織的意見,相信有助提升特別註冊制度的吸引力,讓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加入本港公營醫療體系,以應付服務需求。

輸入海外醫生看到曙光,但按照新條例要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且最快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訂立認可醫學資格名單,讓合資格人士申請註冊來港執業,意味本港還要忍受至少一年醫生不足的煎熬。給予病人最好照顧、減輕患者痛苦,是醫護的初心,急民所急更是政府應有的擔當,政府和業界應通力合作,在依法保質的基礎上簡化程序,加快輸入海外醫生的進度。

長期以來,本港輸入海外醫生的立法受到不少阻力,關鍵因素還是牽涉到本港業界的利益。此次修例為輸入海外醫生拆牆鬆綁,在立法會獲得幾乎全票支持通過,但仍有意見「擔憂」日後本港醫療能否保持高水平,更質疑審核機制是否公平公正。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特區政府將與4間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商討特別註冊醫生的評核模式,制定評核內容等。本港醫療部門和大學醫學院在國際上享有基本認同和聲譽,公眾相信政府有能力把好關,保證輸入海外醫生的質素。

責任編輯: 秦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