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三洲田水庫。 作者供圖

江 鄰

 異峰突起喚梅尖 龍脈蜿蜒入海天

 首義三洲峰火處 清波一片出雲煙

 由來多少男兒血 遍灑青山綠水間

 水遠山高何所以 乘風破浪再揚帆

梅沙尖之行,讓我一下子從山水走進歷史,從自然走進人文,深深感受到腳下這片土地的厚重。

梅沙尖位於深圳市鹽田區,主峰海拔753米,為深圳第三高峰。它同時也是一個山群,除主峰外,還有四五座海拔略低的附屬山峰。梅沙尖因山下是大梅沙海灘,其峰形尖突,山脈連綿,遠望如巨大尖錐從逶迤群山中挺拔而出,故得名。

自鹽田港北上,翻越梅沙尖進入三洲田,是一條古道。三洲田是一個低山丘陵盆地,西起梧桐山脈,東鄰大鵬半島,有遠近聞名的三洲田水庫。清朝末年,這裏是由七個自然村落組成的山寨。山寨歷史源遠流長,山水相間,古樸秀美,宛然世外桃源。水庫是1958年修建的,之後三洲田村瀕水而居,人丁依然興旺。

而今,這一帶已被打造成對標世界的生態旅遊區,地處深圳鹽田、坪山兩區交界,透過山脈溝壑與東莞、惠州相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四面環山,高低錯落:東臨馬巒山,北峙打鼓嶺,西依鵝公髻,南瀕梅沙尖。水庫還在,碧波靜臥,灣汊橫逸,村落則已全部搬遷。取而代之的東部華僑城,集觀光旅遊、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生態探險、休閒度假於一體,歐洲城堡式建築和五彩繽紛的遊樂設施掩映於青山綠水之中。

緊臨東部華僑城主題酒店群,有一座青葱蓊鬱的小山,孫中山庚子首義雕塑園就建在南面山坡上。18座雕塑由蜿蜒曲折的石階連接,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兩個甲子以前在這裏發生的那場驚心動魄的暴動過程。

「中國之革命,發軔於甲午以後,盛於庚子,而成於辛亥,卒顛覆君政。」當我站在雕塑園裏,默念着高聳的紀念碑上這段文字,如靜水深流,撼人心魄,深圳歷史時空的巨大張力撲面而來。辛亥革命以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義命名,但就這場革命的過程和歷史作用而言,當始於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直至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其間,孫中山領導和發動了10次武裝起義。1895年廣州起義,尚未正式打響即告夭折。第一場產生較大影響的起義,1900年爆發於三洲田,故稱庚子首義。

為籌備起義,孫中山在日本、菲律賓和香港等地開展了大量聯絡工作,籌集經費購買武器,並在台灣設立指揮部,在香港召開軍事會議。最終選定三洲田作為起事地點,任命鄭士良為總指揮。鄭士良比孫中山年齡稍長,兩人同年入廣州博濟醫院學醫,引為知己。三洲田起義失敗後,鄭流亡香港,次年為清廷特務毒殺。

雕塑園山頂上建有一座小亭,名博愛亭,古樸莊嚴,上書一聯,為孫中山手跡: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坐在亭內石凳上,山形水勢在眼前清晰地鋪展,四周風光盡收眼底。涼風吹拂,浮想聯翩: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那又是一群怎樣的勇士,憑着數百具裝備簡陋的血肉之軀,生生掀起了推翻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滔天巨浪。

由博愛亭向南眺望,藍天之下,梅沙尖高聳入雲,群峰綿延起伏,宛若蒼龍騰躍。腦子裏突然冒出一段文字,是從孫霄先生近作《四方風動--孫中山與庚子革命首義》中讀到的:梅沙尖被形象地比喻為「武士展劍」,那麼傲立三洲之巔的武士是誰呢,不就是當年在這個貧瘠的山窩窩裏厲兵秣馬、劍指清廷的三洲田革命軍總司令鄭士良嗎?

自古山水不言,因人而嬌。東部華僑城開發時,修建了一條盤山公路,繞過梅沙尖,進入三洲田。半山處有一開闊地,巨大的石壁上勒刻着「江山如此多嬌」六個毛體大字,對面陡坡邊立一橢圓形原石,上書「山海大觀」。那是我們的集合點,一行十餘人,從這裏起步,沿當年三洲田古道方向,翻梅沙尖,下華僑城,以首義雕塑園作為整個行程的終點。

我們先是下行進入一灣山谷,有溪流潺潺,繼而翻越幾道山梁,有和風縷縷。沿途山海氣象,恢宏博大,視野開闊,心曠神怡,渾然不覺其累。回想此行,登絕頂,小眾山,固然酣暢淋漓;而一路上風光旖旎,山、海、城相依,一步一景,亦讓人流連忘返;更難得的是,自然風光之中,百餘年來革命、建設、改革的滄桑巨變歷歷在目,如電影鏡頭般從腦海裏閃過。興之所至,得一聯:

梅尖頂登高望遠山海大觀瞻水庫

三洲田遊目馳懷滄桑盡覽悼英魂

雕塑園裏,專為犧牲時年僅21歲的興中會會員史堅如立了一座情景雕塑。三洲田起事後,署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德壽忙從虎門調派4,000清軍進駐深圳墟,伺機進剿。深圳墟就是今天的東門老街,位於三洲田西南約30公里處。起義遭到鎮壓後,出身官宦之家的史堅如悉數變賣了自己繼承的家產,購置炸藥謀刺德壽,後被捕,受盡酷刑而死,被孫中山譽為「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遇害的陸皓東被孫中山譽為「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一人」)。對比史堅如,想想今天21歲年輕人的生活,想想自己的人生模樣,景仰之餘,不由人不感慨萬端。

出了雕塑園,我們信步下山,回味着紀念碑上鐫刻的孫中山對庚子首義的評價:「惟庚子失敗之後……國人之迷夢已有漸醒之兆……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辛亥革命作為對維新變法運動的否定,開創了從革命派超越改良派,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揚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征程。放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風雲激盪,中華民族復興命題被不斷破解,一脈相承。鴉片啟戰端,板蕩肇之南粵,割讓香港成為這一宏大命題的起源;深圳建特區,大潮起於珠江,改革開放則是命題的解決。

梅沙尖作為梧桐山的東部餘脈,史書早有記載,《新安縣志》稱其「尖秀插雲,如筆」。這支如椽巨筆,書寫了震古爍今的故事。深圳河正是一條發源於梧桐山脈的小河,它見證着兩岸的歷史命運,蜿蜒入海……

也許,深圳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創新精神和放眼全球的開放胸懷,早在庚子首義的烽煙中,在刺破蒼穹的梅沙尖上,就已經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