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黃寶儀)最早追隨民主革命的老同盟會員馮自由晚年曾回憶說,一部辛亥革命史,香港角色搶眼,「你打開任何一部近代革命史,第一章就是香港」。香港與辛亥革命的淵源,可謂是密不可分。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各種救國思潮相繼出現。年輕的孫中山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來到了中西文化匯聚前沿的香港。香港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蜀永說,孫中山在香港讀書的7年時間,與他革命思想的形成有很大關係。

其時,孫中山認識了有強烈反清情緒的鄭士良,其後又與多才的陳少白、楊鶴齡和尤列常常聚會,議論時政、探索救國方案。在香港學習期間,適逢中法戰爭爆發,孫中山親歷了香港工人反抗法國侵略中國在越南的權益、拒為法國軍艦服務等愛國行為,讓孫中山大受衝擊。香港孫中山紀念館館長孫德榮表示,有過國外和香港生活經歷的孫中山,感受到內地生活與外面世界的巨大差距,他開始滋生了改善的念頭,希望通過一些改變讓內地人生活更好。

然而,身為有志救國的青年孫中山,於1894年夏秋之間赴天津,向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上書,提出改革意見。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李鴻章表示待打完仗再說。上書目的未達,孫中山對清政府失望至極,他決心拋棄醫人生涯,轉而從事醫國事業,自此成為徹底的革命者,並開始了籌劃革命的各種行動。

於是,1923年,孫中山訪問香港並在香港大學發表了題為《革命思想的誕生》的演說,第一句話就是「此行真彷如遊子歸家」,更直指「從前人人問我,你的革命思想從何而來?我今直答之:革命思想正乃從香港而來。」正是這一段話,將孫中山和香港一併拉進了歷史,激勵了幾代人的奮鬥精神。

「1895年至1905年這十年間,孫中山領導了兩次起義,他的三民主義思想逐漸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民主革命觀。」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辦公室主任郭昉凌說,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啟蒙並成熟於香港,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完成了一個從革命者到革命領袖的蛻變。

香港,不僅僅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緣起之地,更是晚清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孫中山在同盟會主要的革命策略就是發動「邊區革命」,即在粵東、粵西以及廣西、雲南等地發動武裝起義。在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大多是在香港策劃的。其時,香港雖然是一個英國人統治下的中國人社會,但香港人始終與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同情和支持革命;他們更希望革命成功,渴望祖國富強,使他們可以早日擺脫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因此,香港的知識界精英分子,以及愛國青年、商人紛紛出錢出力,投身到革命之中。

1923年孫中山在港大演說時,不僅追憶了香港對於他革命思想形成的影響,同時也呼籲港大學生「在香港讀書,將來返祖國,參與建設一良好政府。」當年香港雖然受到殖民統治,但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前,粵港澳居民都可以自由往來,不需任何證件即可通關。這種地緣關係,讓粵港澳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的聯繫從來都密不可分。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吉奎指出,孫中山在世時,國人尚無「大灣區」之名,但多少有些「大灣區」之實,粵港澳地區是孫中山三十年革命起步與結束之地,在這片熱土上留下孫中山活動的足跡。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粵港澳地區作為歷史見證,如今回顧往昔,港澳青年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譜寫「一國兩制」新篇章,同時致力於增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早日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作出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