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要放棄保育一個項目,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會否換來更好的發展或事物;第二就是換來的發展是否對社會有好處。李浩然表示,傳統的商業發展往往未能解決這兩個問題,換來的可能是「更醜怪」的高樓大廈,或者令環境更差,甚至對當地居民生活有負面影響,例如高檔商場令該處租金大幅上升,導致周邊原有商戶離開,居民要支付更大的成本購買日常用品,這是製造社會矛盾的最壞例子。
利東街變商店街 囍帖文化變味
李浩然指出,以灣仔囍帖街(利東街)為例,香港的囍帖文化隨着電腦網絡的興起而逐漸被淘汰,有部分人選擇以發送電子囍帖代替派發實物囍帖,囍帖印刷業經已隨着時代潮流的變化而式微,令囍帖街變成本港少有的工業文化遺產之一。囍帖街保育項目是「保留條街喺度」,發展商以類似「迪士尼式」的仿古建築結構還原囍帖街,予一個公共空間於市民,每逢節日設置大型燈飾予市民打卡。但而今囍帖文化的延續性已大為減低。
故此,在保育與發展之間,有人提出要取得「平衡」,李浩然的看法是,建築保育更多的是要「整合」,日本、台灣、上海和新加坡在這方面就做得不錯。建築保育單純保育不容許發展,就彷彿只是保留一件古董用作欣賞,就變成「為保育而保育」,這是舊式的保育思維,亦相當「嘥錢」,倒不如拆了它。何謂「整合」?就是讓保育成為建築發展的一部分,而且能成為高質城市發展的驅動力。
日台保留原有建築增吸引力
李浩然提到,以全球最宜居城市的角度來說,日本和台灣就是當中「整合」的例子,她們的城市在發展的同時,都盡量保持原有建築文物、傳統,延續文化認同,城市發展了,亦可吸引到注重文化旅遊的高質素遊客,而非單純的飲飲食食,否則一個地方的吸引力會迅速下降。對一個地方來說,這是可持續的發展,也是最為尊重當地傳統文化的做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