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勇 海南省政協委員 香港文昌社團聯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以達至港深更緊密合作的「雙城三圈」概念,展現發展戰略思維的突破。這個發展藍圖,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為大背景,以開拓香港新發展空間為落腳點,以產業、就業、居住的綜合考慮,致力打造香港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極,為香港長遠發展布局謀新篇。

「北部都會區」把約300平方公里的整個新界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將在區內創造65萬個職位。這種以產業先行的規劃布局,克服以往天水圍等新市鎮就業乃至交通配套不足、衍生「悲情城市」問題等的弊端,可以達到拓展發展空間、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滿足經濟和民生需要、優化環境的多重目標,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融入國家發展、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是香港發展的大勢所趨、機遇所在。

「北部都會區」把天水圍、元朗、粉嶺已發展的新市鎮,以及六個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有機整合,區內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構建新田科技城、提升洪水橋、夏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形成科技和商貿產業群聚效應,並把「無地域限制、帶動就業機會」的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區內,強調運輸基建先行,以打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形態。體現政府發展規劃更加宏觀、具有遠見和全局觀念,順應發展潮流,努力建設「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令人對實現香港美好願景充滿期待。

施政報告中提出,港深兩地的「雙城三圈」空間概念,表示兩地由西至東,7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後后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是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及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雙城三圈」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境內的北部都會區,是次「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夢之所想,未來所向。特首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顯示特區政府施政思維的轉變、拓展和發展,敢於破舊立新、積極作為,對香港經濟、民生、創科發展作出長遠規劃,帶給市民新希望。特別是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正迎來良好局面,是砥礪前行,重新出發,謀劃未來的時候。而深港「雙城經濟」融合,香港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大勢所趨,符合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