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上周,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內容涵蓋很多很廣,其中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尤令人關注。我就有幾位旅居國外或留學的朋友來電詢問,表現頗感興趣。

按規劃內容,該都會區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居住,就業崗位增至約65萬個,要建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換言之,這個佔香港土地面積逾四分之一的新都會區一旦落成,不但令香港市區擴容,更有望打破百年來以中環為中心的「南重北輕」舊格局,進一步與深圳融合,發展為港深大都會圈。

這對長年抱怨地方窄小、空間不足的港人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擔心是否又一張空頭支票,以及中央的決心和支持的力度等。這不難理解。

曾經,香港是看不起近在咫尺的深圳的,甚至今時今日,仍然有不少人抗拒,畢竟,那是一個依傍着香港、依靠港人消費而起的新興城市,沒有「文化底蘊」云云。

也曾經,香港人喜歡講「雙城故事」,當時的故事主角之一或是現代化的新加坡,或是歷史悠久的大上海;如今十多二十年過去了,這兩個在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跟香港相似的城市近年的發展顯然把香港拋後了。

歷史是無情的,喜歡嘲笑不思進取的人,人家進步了,我們怎麼辦?24年來的實踐證明,香港要走出發展瓶頸和經濟困境,僅靠特區政府是遠遠不夠的,就像「九七」前的香港依賴倫敦一樣。

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還是港深雙城融合,各持份者的參與和配合固然重要,但當中難免各自為自己的城市利益而起爭執,就需要上一級政府來協調和督促。

而且,與其說「北部都會區」是個新構思,不如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其實,這個規劃早在梁振英上任時已有雛型,不過,當時的重點在西部,以洪水橋一帶為中心。記得當年梁特首還不時到元朗、天水圍一帶見市民。

香港政府其實不欠規劃能力和宣講能力,更很擅長搞諮詢活動,但往往只是紙上談兵、公關包裝,港官及其團隊最欠缺的是Can Do精神。而市民最關心的卻是如何落實、何時落實,以及落實進度時間表。若有官員不願意或不認同,就要及時讓位或下台,因為你至少要「打好這份工」。與其好高騖遠,不如腳踏實地,看看鄰城,與之互補,攜手共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