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 工聯會副會長 立法會議員

上周三行政長官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展開了一幅香港未來20年發展的藍圖,在多方面展現了突破性思維。

這份施政報告內最矚目的篇章,當然是「北部都會區」的構建。該區的涵蓋範圍,由已發展的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地區,橫跨至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等新發展項目,區內包括7個跨境陸路口岸。

「北部都會區」的重大突破性思維,是終於擺脫過去與內地分隔的「維港迷思」,充分發展與內地連接的北部區域,為加緊港深互動做好規劃。「維港迷思」是指死守早已失色的地區性優越,拒絕與國家融合發展的心態。過去十多年在攬炒派為禍之下,不但不講融合,更不斷與國家搞對抗,任何能與國家融合的發展,必定竭力阻撓。抹黑高鐵「一地兩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不過,在中央全力協助下,香港國安法出爐,選舉制度得以完善,政治阻撓全面掃除,香港終於可以搭上國家高速發展的列車,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展拳腳。今次「北部都會區」的構建,包括了實際上的道路、鐵路連接,例如元朗洪水橋有計劃興建鐵路,連接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也包括了經濟上的互動,例如該區將會建設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新田/落馬洲則配合深圳推動創科發展;而東邊的大鵬灣/印洲塘,亦會構建生態康樂旅遊區,結合兩地的生態保護,促進旅遊業發展。軟件、硬件雙軌融合,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的祖國加強連結,將為香港帶來亮麗的發展前景。

另一項突破性的思維,見於宜居宜業的城市規劃。過去新市鎮規劃以居住為主,天水圍、馬鞍山等區欠缺就業職位,居民必須長途跋涉跨區工作,既加重市民交通開支負擔,亦造成上下班時間道路交通的超負荷。但「北部都會區」除了能容納250萬人口居住,亦提供約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職位,區內職、住結合,免卻舟車勞頓上下班的苦況,也可減輕交通費開支。

「北部都會區」的構建雖見鴻圖大計,但是發展計劃全面落實要20年時間,實在過長,當局必須一改過去等運到、等時間過、等機會來的「三等」手法,改革行政機制、縮短工作流程,並修訂法例以精簡法定程序,從而加快拉動該區的發展。

幸好今次施政報告亦提出了公務員敍用的新思維,以用人唯才原則提拔公務員,一改過往論資排輩的晉升安排,讓有心有力有擔當的公務員可獲破格提升,希望日後身居要位的公務員團隊,能帶頭改變過去因循的習氣,以更積極進取的態度,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做實事。

施政報告既展現了突破固有格局的思維,那就不能讓它成為空話,加快與國家的融合,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提速。我們必須拚盡全力追回落後了的20年時間,因為香港承受不了再等20年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