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收到香港粵劇學者協會傳來本年12月28日下午2時「粵曲工尺譜教學分享會」的電子宣傳海報。原來該會正與多個兒童粵劇團和中、小學合作,進行少年學習粵曲工尺譜的教學個案研究。為了進行這項研究,該會還製作了在手機使用的「粵曲工尺App」,這個手機調音工具也會贈給參與分享會的現場觀眾。近年不乏介紹或教授粵曲工尺譜的講座,但做學術研究報告就絕無僅有,這個分享會或許是首個同類活動。該會更邀請了阮兆輝、楊麗紅、劉建榮和麥惠文4位名家出席,發表意見。順帶一提,出席分享會是要預先報名的,詳情有勞自行到該會網頁了解,不在此詳述。

談到粵曲工尺譜,我是在1990年參加黃少俠老師主持的法住學會粵曲班才正式接觸。還記得黃老師第一堂教讀工尺譜,我聽來好像走了音。下課後,我問黃老師是不是我的耳朵有毛病?他反問我是不是學過西洋音樂?我說小時唱了5年教會詩歌班,中學預科開始學拉大提琴,拉了7年至肩膊受傷才放棄。他聽完我的回答,笑說我有這樣的背景,聽他拉琴感覺「走音」毫不出奇,但他沒有解釋原因,只囑咐我回家多練幾次工尺譜的唱名。後來看書,才知這是我受過以鋼琴「十二平均律」練唱音階和以「絕對音高」調校大提琴弦線訓練的「後遺症」。

有關粵曲的記譜法,我在2004年3月23日發表過一篇題為《梗曲梗譜》的文章,重點分析內地粵劇使用簡譜的原因,但沒有觸及工尺譜,原因是我對工尺譜的認識不深。

到了前幾年,因為參加「粵曲考級試」的籌備工作,面對考試用傳統工尺譜抑或跟內地一樣用簡譜的抉擇,才不得不花時間研究研究;最後,我考慮使用簡譜束縛了歌者演唱梆黃的自主性,所以支持考試使用工尺譜。

直至去年中,我在網上偶爾看到一篇介紹廣東音樂的文件,文件裏提及「七平均律」相對於「十二平均律」,其中第四級音「fa/4」音是稍高,而第七級音「ti/7」音稍低,至於高和低的程度有多少,則只能憑經驗和感覺決定。

對於學習西洋古典音樂的我來說,每一級音都會有固定的聲音頻率,不會靠感覺決定的;於是開始搜集與粵曲工尺譜相關的音律資料,不覺地進入了音響學的範疇。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