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大佛維修工程於去年6月啟動,第一階段的佛身翻新工作已順利完成,外圍棚架已拆卸至佛掌下的位置。據悉,第二階段包括蓮座及長樓梯改善工程會緊接進行,預計2022年中完成。

天壇大佛是全球最高的戶外青銅坐佛,趺坐於海拔482米的大嶼山木魚峰上,佛身高23米,連蓮花及基座高34米,重202噸,由寶蓮禪寺籌建,歷時12年落成,是香港重要地標,寓意香港穩定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對於本次大佛修繕,寶蓮禪寺方丈淨因法師接受了大公文匯記者專訪。法師強調,無論對佛教還是香港,大佛都有重要意義,需要好好守護。

大佛周身未如預期因而需修繕

談起大佛修繕的起因,淨因法師感歎:當初建造大佛使用青銅材料伴隨着一個美好的願望,希望隨着時間的推移,大佛身上也可以產生如出土的古代青銅文物以及美國自由女神像一樣銅綠色,使大佛更顯威嚴莊重。

但事與願違,因為大佛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近三十年過去,大佛身上不僅出現銅綠,還伴隨黑色腐蝕物。這些黑色附著物出現在大佛臉上,就像是臉上的淚痕。這使得瞻仰大佛很難再給人帶來美好的觀感,反而產生壓抑的心情,這使得大家思考,大佛或許真的該修繕了。

大佛如師需要好好守護

天壇大佛就香港而言,是重要的地標,吸引眾多中外信徒和遊客前來朝拜參觀;就世界而言,天壇大佛是一項傑出的工程,是近代佛教造像藝術的優異成就,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就佛家弟子而言,淨因法師說,大佛就像他們的老師。他提到,佛教中有很多空洞的概念,語言文字的描述顯得很蒼白,佛教的藝術無言說法,大佛本身就包含了無盡的佛教哲學。

佛教是多元的,其文化價值不可忽略

淨因法師講到,佛教是多元的,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的角色,充當不同的身份。就像一個成年人,他可以是丈夫,是父親,是兒子,同時又是一個公司的員工。佛教也是一樣,其既有宗教的角色,又有哲學的角色,同時又具備文化藝術的角色。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生根,不能因佛教的宗教屬性,便忽略了其文化價值,佛教文化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佛教向世界傳播,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