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茅建興 紹興報道)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活動25日在魯迅家鄉——浙江紹興舉行。在魯迅文學獎代表朗誦魯迅文學作品的感懷中,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緬懷魯迅的歷史功績,追思先生的崇高精神。

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致辭說,140年前的今天,魯迅誕生於古城紹興,在這裏開啟了輝煌的一生,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紹興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對魯迅的思想、品格、情懷、精神以及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作品不僅刻畫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紹興,更富有針砭時弊、指向未來的穿透力,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啟迪。

魯迅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說,今日中國,魯迅已經成為一個意義豐富的文化象徵。互聯網上的「魯迅說」和「我們今天是否需要魯迅」不斷刷屏;魯迅作品在中國中小學課本中有14篇之多,仍然是中小學教材中最多的文章;今年,國家文旅部組織發行3萬7千頁的新編《魯迅手稿全集》即將面世。

「魯迅文化既要研究,更要普及。」周令飛認為,普及不僅僅是青少年的課堂功課,也應該是成年人回爐繼續學習的人生作業。如今更需要從魯迅那裏找到精神支撐,普及魯迅不可裝高遠、玩深沉、拗造型,需要一個可了解、接地氣、能觸摸、好接近的魯迅。「我們要以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讓魯迅作品接近青少年,出國交流,今年7月底,第一批動畫片、微電影、連環畫、繪本、遊戲、文創產品的原型已經完成,現在正在開始市場化運作。我們還在今年3月,在北京語言大學成立了魯迅與世界文化研究院。」
魯迅作品常讀常新
「140年過去了,魯迅先生從未遠離,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在當下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李戰崎表示,願我們的努力,能讓魯迅精神薪火相傳,經久不息;願有更多的人接過魯迅精神的炬火,成為中華民族新的脊樑!

「魯迅的文學作品無疑是常讀常新的,比如《野草》《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每年都會重讀。」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徐則臣表示,魯迅先生的創作當然以文學為主,但他的文學對文學之外諸領域的輻射能力,絕非通常所謂的文學可比擬,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確是源頭式的作家。尊之為「民族魂」,恰如其分。

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活動豐富多彩。從25日到27日,30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參加「魯迅故鄉行」活動採風,作家們將書寫魯迅故鄉的風情和在紹興的感受。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戲劇展演活動,《紹興戲劇的文化價值——從徐渭戲曲研究到魯迅小說改編的戲劇》研討會等同步舉行。
近年來,紹興以「魯迅文化」鏈接「世界文化」,深入開展「大師對話」國際人文交流活動,先後與雨果、托爾斯泰、泰戈爾、但丁等世界文學巨匠所在城市進行文化交流和對話,推動魯迅文化走向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