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道路交通運輸繁忙,尤其新界北未來人口預期將大幅增長,而且位處港深合作的結合部,必須及早籌劃新界北乃至全港交通建設。政府要跳出地域限制,放眼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前海合作區的發展,以港深產業對接的大局觀,促進新界北區域和跨境交通的發展;另一方面需善用大數據、新技術發展智能交通,最大限度地發揮交通效益,為本港經濟打好基礎。

現時香港公共運輸系統的每日平均載客量超過1,200萬人次,約佔全港總出行人次的九成,而道路交通擠塞情況亦時常出現。有政黨因此提出三方面建議,包括泊車轉乘站多元化發展、推行「智慧出行」及調整隧道收費模式,以重塑香港交通運輸承載力。

香港正邁上發展的新里程,在大刀闊斧覓地建屋的重要工作中,新界北是重點,已有四大重點發展區域包括洪水橋、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等,估計長遠新增人口隨時超過百萬人。新界北本身是一個就業窪地,沒有什麼就業機會,如果這些新增居住人口將來主要去九龍、港島區上班,按照現行交通承載能力必定難以承受;而如果部分新界北居住人口跨境上班,跨境交通也需要未雨綢繆。

其實,政府在進行長遠發展規劃時,首先要將目光拉闊至深圳和整個大灣區。國務院日前公布了前海深港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更大舞台,港深產業合作潛力巨大,新界北的口岸經濟帶甚至跨境交通基建,應該是新界北交通規劃的一大重點。政府的《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擬議的北環線除了連接錦上路站至古洞站的主線外,還可因應跨境運輸需求的增長,增設支線由錦上路站直接連接至現有的落馬洲站;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更透露,正爭取興建新鐵路連接新界西北及前海。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落實方向。

另一方面,本港有很大必要加速推進智能交通,提升整體交通運輸的效益。事實上,香港由1970年代已經發展智能運輸系統,在東南亞首個使用電腦化區域交通控制系統,但數十年過去,政府在進一步善用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管控交通上,仍然停留在研究、試驗的階段;相反內地很多大城市已經引入智能交通系統進行管理,成效卓著,例如杭州引入城市大腦系統後,兩年內由全國擁堵城市排行中的第五位跌至第五十七位,交通擠塞情況得到大幅改善。

運輸署在前年7月發表《香港智慧出行路線圖》,提出制訂適合香港的整體策略,有序落實各項「智慧出行」的措施,利用大數據去調度車流,將香港建成世界級智慧城市。但過去在攬炒派的政治操弄下,無限放大所謂私隱問題,阻礙政府施政。就連政府提出建設一些「多功能智慧燈柱」,三番四次解釋監察實時交通情況的設備不會進行錄影,不涉個人私隱,依然被攬炒派惡意攻擊,發動激進示威者惡意破壞。本港現時已撥亂反正,政府是時候加速智慧交通的規劃發展。

香港人口密集,道路空間十分有限,必須透過完善運輸網絡,配合公共交通為優先的運輸政策,以應付龐大的出行需求。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為創科中心,當局應該充分利用物聯網、感應偵測、人工智能、自動控制、大數據等日趨成熟的技術手段,整體上解決交通運輸難題,以促進本港與大灣區的融合,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