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候鳥型」人才工作站,讓身懷絕技的「候鳥」落地展才華;「就業大篷車」開進家門口,為高校畢業生送崗位、送政策、送服務;線下、線上、直播「三位一體」的人才招聘新體系,全面激活新區人才市場活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長春新區海納百川,求賢若渴,日益成為令人矚目的人才窪地和創業高地,吸引着各方人才紛至沓來。

近年來,長春新區聚焦人才隊伍建設,連續打出「組合拳」,突出引才、聚才、留才、用才,高層次雙創人才加快集聚,紮實推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快打造產才融合高地,創新推出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長白慧谷」英才計劃、特殊人才「編製池」、新區獎學金、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等人才「引聚留用」政策,積極與吉大、長春理工等高校開展校地合作共建,一年來引進培育各類人才近1.5萬人,占省市引才比例分別達到15%、25%,14人入選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41人入選省、市高級專家,重點聯繫專家274人。

完善政策,增強人才集聚「磁力場」。長春新區參考省、市人才相關政策、發達地區人才工作先進經驗、駐區企業實際需求等情況,對新區人才政策進一步優化提升,在加大重點企業骨幹人才支持力度、企業高管個稅返還獎勵等方面加大力度。設立人才「編製池」,與企業簽約的全日制理工類博士生,可將編製落在新區管委會,在企業工作滿五年後,根據本人意願可直接調入新區工作,通過此舉切實解決人才身份問題,提升人才在新區發展的獲得感和歸屬感。人才建設投入資金近3億元,集聚各類人才1.5萬餘人,其中引進高校畢業生5000餘人,有28名人才入選國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及項目,新區引才、聚才、育才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挖掘潛力,構建人才引進「增長極」。推進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工作,並組織駐區企業與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等高校進行「面對面」深入薦才交流,積極開展優質企業校園巡展、專場「雙選會」等活動,不斷強化「政校企」全方位合作。設立新區「獎學金」,為企業儲備集聚更多優秀大學生資源。多渠道吸引集聚高層次人才,2021年「慧谷引鳳」行動計劃,圍繞強化人才政策落實、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優化引才平台建設、開展各類引才活動4方面提出28項創新舉措。進一步創新柔性引才機制,以企業為主體謀劃建立「候鳥型」人才工作站,為「候鳥型」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和環境。

優化服務,營造人才發展「新生態」。近年來,長春新區十分注重營商環境、人才環境的打造,營造親商安商富商、尊才重才愛才的濃厚氛圍。設立了集行政服務中心、公共就業和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資源服務業聚集發展中心和「人才智谷」中心四位一體的長春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優化線上引才平台建設,構築了線下、線上、直播「三位一體」的人才招聘新體系,全面激活新區人才市場活力。線下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重點群體,通過進校園、進商圈等形式組織企業開展特色主題招聘會,促進企業與求職者精準對接。線上打破線下招聘會的地域局限,使求職者與企業雲上交流,服務企業149家次,發布招聘崗位3364個,參會求職者15769,投遞簡歷1572份。直播開通抖音、快手官方賬號,通過「企業探秘」、「直播帶崗」等方式,使求職者以第一視角對話企業、了解企業。120套人才公寓全部投入使用,人才可實現「拎包入住」,累計入住近200餘人次,謀劃建設「慧谷青年城」產權型人才住房,切實解決人才住房需求;通過開展高層次人才年節慰問活動,協調解決人才入境出境、工作許可辦理等實際困難和問題,切實解決人才發展後顧之憂。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在長春新區這片涌動着激情和夢想的土地上,創新人才的匯聚,正激蕩起轉型升級的新動能,為長春新區集約化、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蓄能集勢。

責任編輯: 李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