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選舉委員會宗教界界別分組由香港六大宗教團體提名產生60人,分別為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道教聯合會、天主教香港教區、孔教學院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各團體分別提名10名代表。

圖:香港宗教界於14日在尖沙咀街坊福利會尖沙咀會堂,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二周年大會」,共同向祖國送上真誠祝福。

各個宗教界界別選委表示,香港必須培養港人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思想,引導青年人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忠孝美德。他們又寄語香港青年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機遇,並期望未來特首與政府能夠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促進經濟民生發展。

演慈法師:宗教界穩定社會民心

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演慈法師指出,佛教乃至整個宗教界在社會上起到穩定民心、安穩社會的作用,其貢獻不容忽視。香港許多深層次矛盾是需要時間慢慢改變的。政府應知道市民苦什麼、要什麼,然後根據其需求去幫助他們,給人快樂、關愛。她指,除了衣食住行外,民眾精神層面的生活質量亦同樣重要。「佛教關心民生,也關注民眾的精神狀態,追求身心平衡發展」。

何德心:多講中國歷史故事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何德心表示,應從小培養港人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思想,可以通過講故事及講時事的方法入手。「有很多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故事書籍值得讀,例如精忠報國,可以積極推廣。」他說,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包括國家、社會、家庭、宗教。現代人比較缺乏「知恩圖報」的精神,但要知道沒有國何來家?所以,一切都要從教育着手。

梁德華:從文化入手培育國家認同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表示,近年來香港深陷政治爭拗,經濟發展落後於內地及周邊地區,在社會穩定之後,香港將進入良政善治的新局面,各界應齊心協力謀發展,牢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說,道聯會特別關注青年對國家的認同,如培育青年對國家的認同,須要從文化入手。道聯會六年前成立了道教青年團,扎實推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引導年輕人認識傳統忠孝美德,培養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

李耀輝:屬校三方面培養國家意識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指出,嗇色園屬校一直大力推行愛國教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尊重國家意識,學校要升國旗,學生也要學唱國歌。二是要求學生必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尤其是中國道德教育如「尊師重道」等傳統。三是要求校方領導及教師團隊要有愛國意識,教師絕不可在校內鼓吹「反國家」的觀念。作為中國人,教師團體本就應該注重愛國教育。

薩智生:須發揮優勢助力國家發展

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薩智生指出,支持「愛國者治港」基本原則是天經地義的事。2019年香港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動盪,直至國安法生效香港方能由亂及治。這令大家更深刻地體會到社會安定的重要性。他指出,國家幾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經濟、民生、交通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香港既須要向內地學習,亦須要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助力國家實現更好發展。

楊興本:需改善老年貧困問題

香港伊斯蘭聯會教長楊興本表示,我們要熱愛生活的地方,熱愛故鄉,熱愛國家,盡到公民的義務和責任,盡力讓社會更加穩定,更加繁榮。他說,想要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就必須加強培育青年對國家的認同感,以及加快解決深層次矛盾。他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積極謀劃,增加土地供應,興建更多公屋,致力解決住房問題。安老問題方面,香港的老齡化急劇加速,政府需要投放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去改善老年貧困等問題。 

湯恩佳:應大力弘揚中華文化

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表示,世界各國人民都會尊重並信仰自己國家的文化。當前我們國家發展如此迅速,在世界上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香港人應該對中華文化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他提到,拔萃、喇沙等香港一流中學的校徽和辦學理念中,都蘊含着儒家文化。他建議,香港未來應該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多使用中文,尤其是在年輕人教育中應更加重視這一點。

吳漢良:讓青年樹立正向人生觀

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吳漢良介紹說,孔教學院一直推廣孔儒十德「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並以「有教無類」的精神興學育人,先後創辦大成中學、大成小學等學校。近年,學院還積極推廣社區「敬老扶幼」活動,弘揚孔孟「仁者愛人」、「老老幼幼」思想。他提出,未來應積極在香港社會推廣孔教傳統美德,使香港年輕人樹立起積極正向的人生價值觀,同時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

麥鄧碧儀:兩地優勢互補攜手並進

天主教選委麥鄧碧儀說,「作為選委,我有三重身份。第一,我是一個中國人;第二,我是一個香港人;第三,我是一個天主教徒。這三個身份不衝突。」她說,三重身份令她更有責任對香港奉獻與付出。談到香港未來發展,她表示,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攜手並進。大灣區的市場是香港的好幾倍,長期來看一定對青年有利。另外,國家出了很多支持措施和優惠政策,香港與內地的體制機制正在逐步融合。因此,香港青年不應在香港「畫地為牢」。

何慶濂:制定政策解決房屋問題

天主教選委何慶濂指出,無止境的樓價上漲確實給香港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如果特區政府能夠解決好市民的「衣、食、住、行」問題,社會將變得更加和諧。他建議特區政府積極面對房屋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執行樓價和租金管制,避免讓房子變成炒賣的商品;對開發商囤地進行監管,令開發商不能控制市場樓價。「特區政府需要一步一腳印,制定明確的目標,踏實而堅定地走下去。」

李炳光:必須解決深層次矛盾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董事李炳光牧師提到,香港的貧富懸殊、就業、教育、住房等深層次矛盾確實不容易解決,但又必須解決,尤其是住房問題。「大灣區為香港提供了發展空間,有助於這些深層次矛盾的解決。」他說,香港最大的問題是地狹人稠,大灣區則大大擴展了香港的空間和腹地。對港青來說是一方很大的舞台,是理想的發展方向。因此,港青應該把握機遇,將自己的未來和前途融入大灣區。

張洪秀美:盼港青把握好灣區機遇

基督教勵行會總幹事張洪秀美指出,不少港青沒有完整、客觀地接受過中史教育,也沒有被培育過國家觀念。「我一個馬來西亞的華僑都知道中國的歷史,為什麼香港的學校沒有好好教小朋友呢?這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她多次帶團去內地交流,希望讓港生認識到,自己是祖國的一分子,能夠分享國家發展帶來的紅利。她希望港青把握好機會,「大灣區為香港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近日中央又出台了『前海方案』,為港青融入大灣區提供新管道。」

責任編輯: 于丁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