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爆發式發展,跨境寄遞業務大幅增長。據廣州海關數據,今年1-8月該關共監管進出境郵件5265.81萬件。為提高通關效能,廣州海關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跨境郵寄物中風險源在線可視化識別與處置技術」,從多元多維自動化識別技術、分級分揀系統、拆包防護裝備、痕量物質快速識別、處置技術裝備及標準等方面展開研究。

據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名錄》,肉類、蛋、奶、新鮮水果、種子苗木及其他具有繁殖能力的植物材料等均禁止郵寄進境。但實際監管中,這些規定常常被用郵人忽略。特別是近年來,不少人將螞蟻、蜘蛛、甲蟲、蛇類等「另類寵物」,含肉、蛋類成分製品以及植物種子等物品郵寄入境。
記者了解到,經三年科研攻關,廣州海關成功研發動植物風險源CT「智能審圖」檢疫算法,實現對郵包中新鮮水果、種子、肉、奶、蛋、花卉苗木等動植物類檢疫風險源的智能識別,並做到對低溫冷凍處理過的疫苗、微生物菌種的實時監測。該方法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提升了跨境郵包、旅客行李中動植物類檢疫風險源的自動識別準確率,對防止外來生物入侵、保護國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位於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附近的廣東航空郵件處理中心內,各色等待開封的郵袋整齊碼放,大大小小的郵包在自動化分揀系統的傳送帶上飛速移動。 「滴……」廣州海關所屬廣州郵局海關在對一批進境郵包實施CT機智能審圖時,一件郵包引起「智能審圖」系統的報警。「智能審圖」系統自動識別出郵包內有涉及需要海關檢疫的物品,「攔截」指令立即被發送給分揀線系統將該郵包自動下線,由海關關員實施人工開拆查驗。
據悉,海關總署已在全國10個口岸試點「智能審圖」檢疫算法新技術,實現海關對寄遞物中動植物及其產品從「人工判圖」到「智能判圖」的發展,在提升一線國門生物安全管控水平的同時,使郵件通關驗放速度更快,讓用郵人享受到更優質的通關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