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布最新教育政策研究報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18歲至65歲合資格 冀帶動終身學習利育才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布最新教育政策研究報告,引用數據指出本港存在產學錯配、持續進修文化薄弱等問題,拖累了香港人才競爭力。報告提倡特區政府應透過制定人才政策、革新資歷認可機制、優化撥款制度三方面改善,包括建議政府統籌官商學三方,就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訂立藍圖;設立專責部門推動院校及企業合作,引領教育發展;建立大灣區資歷架構互認機制,創造更廣就業空間;同時建議政府向18歲至65歲市民提供10萬元終身技能發展補助金,帶動終身學習文化,引領社會升級轉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以《跨界人才政策,產學資歷互通》為題發表報告,引用國際管理發展學院《2020年世界人才排名》數據指,香港人才排名從2016年第十位,跌至第十四位;同期新加坡從第十五位升至第九位。

人才供應與市場需求錯配

報告指,香港人才競爭力下滑,原因之一是人才供應與市場需求出現錯配;另有研究指出,58%企業認為人才短缺是企業升級轉型的最大掣肘;高達75%僱主表示,難以招聘合適技能人才。

此外,香港的持續學習參與率多年來停留在約20%水平,大幅落後於新加坡的49%;香港的持續進修教育開支僅佔教育公共開支總額的0.5%,僅相當於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平均數約十分之一。

就此,報告就管治架構、資歷認證及資金分配範疇,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見表)。當中建議評審局與內地資歷評審機構及立足內地的香港企業,共同建立大灣區資歷架構互認機制;又建議政府向18歲至65歲市民提供10萬港元終身技能發展補助金,供他們修讀與專業發展相關課程等。

報告首席顧問、香港研資局主席黃玉山表示,科技發展變化萬千,「一勞不足以永逸,一技也不足應付一生」,大學畢業只是持續學習的開始;現今本港的學習模式相對死板,形容學術型教育體系與應用技術教育體系之間「河水不犯井水」,建議兩者之間應設「立交橋」,為學習者確立完善多階進出的進修系統,供市民升級轉型並掌握未來所需技能。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指出,10萬元補助金並非「打入每個人的戶口」,他以本港的持續進修基金只有不足10%市民申請,反應不算熱烈。

灣區資歷互認 為港人拓出路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黄元山補充指,即使政府願意落實這項補助金倡議,本港的持續進修開支比例仍少於新加坡。他又提到,與大灣區資歷互認可提供更多資歷認可,「做大個餅」從而為港人製造更多出路,讓年輕人有更多選擇,從而增加個人競爭力。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副主席陳仲尼認為,局方已經開展與大灣區資歷互認的相關工作,形容這必須要有國家政策層面支持,在國家大力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的情況下,相信情況相當樂觀,但即使有政策支持,但始終城巿之間各有法規、標準及行政架構,打通資歷認證「好考功夫」。他透露局方現正尋求歐盟認證,未來可望與內地及澳門分享評審標準及做法,從而發展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機制。

重點建議

●以跨部門經濟檢討及產業政策為基礎,由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釐定業界人才發展的優次並實施相關政策

●協調和整合終身學習的課程財政及資源,為學習者完善多階進出的進修系統

●上調自資院校副學位課程中「才能為本收生」的比率至30%,並將應用學位先導計劃的「才能為本收生」比率設為50%

●邀請更多業界機構及專家參與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的課程質素保證

●根據行業技能需求配對企業與院校,開辦雙方認可的應用型課程

●由政府牽頭於進行招聘、晉升、投標程序時認可資歷架構下的課程與技能,提高其認受性,以此鼓勵業界及求職者獲取及認可相關資歷

●將微證書課程按業界所需技能納入資歷架構、頒授相應級別,並鼓勵院校對相關證書賦予學分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學術及專業資歷的互認互通機制

●提供10萬港元的終身技能發展補助金,讓每位市民提升技能

●改革持續進修基金,透過定期行業趨勢預測、更廣泛的課程選擇、更寬鬆的申請資格,以及具時限的注資等方式支持創新產業發展

●優化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針對性加強對具發展前景行業的支持,並將計劃下的副學位名額由2,000人增至4,000人,涵蓋兼讀制課程

●設立補助金支持商校共同設計及教授應用型課程,攜手締造晉升階梯

●通過土地資源、資金津貼及數碼支援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於招聘、培訓和晉升過程中採納行業技能框架

●以免稅額及缺勤薪金補貼等財政誘因,鼓勵業界以更大力度推行持續專業發展及在職培訓

資料來源:教育及青年政策研究報告:跨界人才政策 產學資歷互通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