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覺醒年代》最感到有收穫的是一場場新舊文化、各種主義之爭。多位文化大家粉墨登場,他們背景和性格各異,都有明確的觀點,堅持己見,並充分論述,言辭精簡而洗練,令人大開眼界。

此外,人物刻劃也頗突出,除了陳獨秀外,其他各主角和要角的形象也鮮明活脫,各有風格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蔡元培的謙恭和圓滑,令他主政下的北大校園成為言論自由和思想交鋒的陣地,他不但三顧茅廬請陳獨秀出任文科學長,還懂得如何利用怪才辜鴻銘的價值。

李大釗作為最早及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思路清晰,主張明確,演講詞鋒簡明、犀利,鼓動性強,很有革命家風采。窮苦出身的他也是這群學者中最接地氣者,能跟工人、農民打成一片,也最能體會和了解底層民眾的痛苦和需要。充滿悲天憫人情懷。

圖書館主任這個職位薪水不算高,他不但慷慨解囊資助學生,還給附近民眾送些食物,情感質樸、真摯,加上年僅37歲就因叛徒出賣而就義,可以說是從性格到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他和比自己年長11歲的陳獨秀相知相惜,兩人更留下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佳話,但他比陳獨秀鎮定和踏實,舉重若輕。在文化或主義爭論中,李大釗的對手是胡適,兩人的主張概括來說,是親俄和親美之分。爭得面紅耳赤,卻能相安無事。反映了那個年代文人的胸襟。

胡適作為留美博士兼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John Dewey)的學生,因為26歲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而聲名大噪,並在提倡白話文和推動新文化運動而在文學史上留名,但他的「全盤西化」主張顯然不切實際,他跟雜誌多位編委如劉半農、魯迅等也話不投機,顯得孤立。要不是「仲甫兄」打圓場和力挺,他早已出局。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對幾位「舊派文人」如辜鴻銘、黃侃、劉師培乃至林紓等的着墨也留有餘地,他們之間的政見也不盡相同,性格作風和行事手法或有爭議,但都能保持了學者的人格,尤其是喜歡擺款、作風造作的辜鴻銘──他對陳獨秀、胡適等不屑一顧,言談中不無嘲諷,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尚顧全局。其中13集講北大組教授團就解僱英籍教授而跟英國駐華公使談判一事,為了北大和蔡公,他不惜紆尊降貴,甘屈胡適之下,給「白話娃娃當一回軍師」,在關鍵時刻以其深厚的西學修養駁斥對手。 (看《覺醒年代》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