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引申各種社會問題,同時牽動國家領導人的心。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月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研討會上表示,期盼當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時,香港將告別劏房與籠屋。
有關講話反映香港國安法維護了香港社會大局的穩定,讓香港可以聚焦發展經濟、民生。接下來最迫切要解決的是房屋問題。對於這個目標,香港社會當然舉手贊成,但這些「老大難」問題,解決難度都很大。多屆特首都曾經表示過「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但劏房數目卻有增無減。至今仍有逾20萬基層市民居於劏房,對於號稱國際都會、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確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改變當前狀況,必須擺脫長期以來因循守舊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必須拿出破舊立新的勇氣和決心,從不同途徑加快覓地建屋。坊間過往曾提出不少建設性的建議,例如開發棕地或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讓出葵涌貨櫃碼頭土地建屋,這些建議都值得特區政府作進一步研究。
本港樓價高企,年輕人置業困難,成為無殼蝸牛,使他們對香港失去歸屬感,並形成社會隱憂。針對這個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於2017年提出「港人首次置業計劃」,旨在私人房屋之下、居屋之上,新增一個房屋層級,以豐富置業階梯。「首置」盤以市價七折至八折發售,讓年輕人較容易成為業主,計劃同時設下轉售限制,「首置」業主不可在首次轉讓日期起計的五年內出售或出租單位,以精準幫助有真正置業需要的年輕人,而非把單位落於志在短期牟利的炒家手中。
「首置」計劃以公私營合作方式發展,所設計的樓盤較能貼近市場需要,質素也較房委會自行興建的樓宇高,可滿足收入水平較居屋入息及資產上限高的巿民需要。
事實上,「首置」盤推出以來,坊間反應熱烈,可見市場上有一定需求。政府確有需要加推「首置」樓盤,以協助解決年輕人置業困難的問題。毫無疑問,本港面對不同的住房問題,特區政府需要多管齊下,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推行過程中,或遇上不同問題,但集合民間智慧,問題並非難以解決。內地能消滅數億人的貧困問題,香港也能消滅劏房、籠屋,讓基層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同時能讓本港年輕人置業安居,建立自己的安樂窩,相信這亦是不少港人的心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