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1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大青銅圓鼎集中亮相,並與禹鼎、雷紋鼎等具有極高歷史、美學價值的精品文物一同以裸展形式與觀眾「零距離對話」。據悉,今次展覽匯集了近40件商周時期極具代表性的青銅禮器,結合陶範、全形拓,從用鼎制度、造型藝術、紋飾紋樣、銘文內容、製作工藝等方面綜合呈現商周青銅禮儀文明的源遠流長。

展覽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圓鼎之尊,集中展示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件青銅大圓鼎: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第二單元鼎見萬象,重點文物有鼎、簋、南宮柳鼎、禹鼎、爯鼎、任鼎、柞伯鼎等。第三單元吉金遺墨,分別展示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的幾種全形拓,它們誕生於不同歷史時期,對於了解這三件青銅重器收藏、流傳的歷史,研究其銘文內容,賞讀其文字藝術,都有着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大盂鼎(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集中亮相

青銅鼎最早出現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商周時期,中國青銅器由注重酒器向注重食器轉變,鼎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銅鼎成為最重要的禮儀性食器。貴族的等級地位越高,所使用青銅鼎的規格也就越高。西周中期之後,在祭祀和宴饗時配合使用鼎與簋的制度更加具體,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青銅鼎由此成為集王權與神權於一體的國之重器,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規範化的用鼎制度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等級秩序的有效手段。

大克鼎(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在目前所見的商代大型青銅圓鼎中,國博藏子龍鼎是體量最大的一尊,高103厘米,口徑80厘米,重達230千克,因其腹壁近口緣處鑄有銘文「子龍」二字得名。子龍鼎的圓腹微垂,上承微外撇的立耳,下接三蹄形足,鼎的頸部和足部均裝飾饕餮紋。

周代大型青銅圓鼎則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大盂鼎、上海博物館所藏大克鼎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毛公鼎最負盛名。今次展覽第一單元「圓鼎之尊」就集中展示了子龍鼎、大盂鼎和大克鼎。

展覽策展人翟勝利表示,這三件鼎是中國古代青銅鼎中的經典之作,承載着中華早期文明的燦爛成就,它們在近代出土、保護、流失和歸藏的顛沛命運,也充分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光輝歷程。考其體量與內涵,可稱「圓鼎之尊」。此種規格的青銅器鮮有機會在單一展覽中共同亮相,本次三尊重器齊聚一堂,殊為難得。

子龍鼎(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青銅重器經歷是展覽重要看點

青銅重器的經歷,亦是展覽的看點之一。子龍鼎,相傳於20世紀20年代出土於河南輝縣,後流入日本,又輾轉至香港。 2006年4月,在中央財政設立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專項經費」支持下,國家文物局將其徵集回國。抗日戰爭期間,大盂鼎和大克鼎的收藏者潘氏家族將雙鼎裝入木箱安置於潘宅地下,躲避日寇劫掠。1951年,潘氏後人將雙鼎獻於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後藏於上博。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博)開館,大盂鼎應徵北上。國博說,大盂鼎、大克鼎和子龍鼎不僅是早期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重要物證,而且它們在近代出土、流轉和歸藏的顛沛命運,也充分見證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輝煌歷程。

展覽現場(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深入解讀 讓觀眾看懂青銅器

展覽將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安排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以物質遺存和禮儀文明為核心,營造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效果。青銅器銘文既是商周青銅器的特色和標誌,也是本次展覽的重要內容。展覽以圖片、拓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着力呈現更加多元、更加清晰的銘文面貌,讓觀眾領略中國早期文字的獨特魅力。此外,展覽還以釋文、譯文等方式,全面解讀大盂鼎、大克鼎、子龍鼎等代表性重器的銘文內容,讓觀眾了解古代文字,讀懂古代文明。

展覽現場(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重點展品裸展 與觀眾「零距離」

在展示形式上,今次展覽聚焦精品文物,着力凸顯青銅鼎這一文明載體的展示。得益於科學的文保措施和精心的展陳設計,在本次展覽中,名冠宇內的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三大重器以及禹鼎、雷紋鼎等同樣具有極高歷史、美學價值的精品文物以裸展形式與觀眾「零距離對話」。觀眾可以更加真切地觀賞青銅重器,感受商周禮儀文明帶來的震撼和衝擊。

展覽現場(香港文匯網記者 江鑫嫻 攝)

據悉,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展覽將綜合利用新媒體技術,以豐富的文字、圖片、音視頻、虛擬展廳等形式,通過國博官網、官方微博、微信、頭條號和學習強國、抖音、快手等多種渠道,持續推送「雲看展」精彩內容。廣大觀眾可足不出戶,在手機和電腦上欣賞展覽相關精彩內容。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