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柴進)新選舉制度下的選委會選舉,屬選委會第一界別的金融界界別分組共有17個席位,經選舉產生,17名來自銀行界的代表自動當選。
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銀行則是當中的主要參與者,多名金融界選委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香港要做大做強,經濟必須融合大灣區發展,並繼續作為內地企業或資本走出去的平台,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樣除了可以造福香港市民外,也可以進一步鞏固及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陳文:研發前瞻技術 培養業界人才
在疫情影響下,香港經濟仍未完全恢復,而全球低息環境持續,金融業面對利差收窄,經營成本高漲的壓力。中國銀行(香港)機構業務部總經理陳文表示,業界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推出更多支持經濟復甦的措施,業界也將全力配合,一方面發揮業界通過提供金融服務支持各行各業的作用,加快經濟復甦的步伐,同時提升業界發展動力,應對經營壓力。
配合國家所需 發揮香港所長
從長遠發展而言,他認為,香港須進一步鞏固及強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面對科技急速發展、人才不足等多種挑戰,業界希望與特區政府各相關部門合作,一是加大加快對金融科技的投入,研發具前瞻性的應用技術(如大數據、風險管理、跨業界合作),同時持續提升業界現有人力的專業技能及培養更多人才加入金融業。」
此外,陳文相信,香港可以通過技術、人才及管理的有效融合,持續提升業界的服務能力,以應對全球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挑戰,確保可持續及高質量的發展。
對於香港經濟發展現時面對疫情的困擾,中長期面對如何重新定位、重新出發,以及如何緊抓國家「十四五」規劃及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
陳文說,「本人會持續了解業界的意見,通過現時在業界組織/協會擔任的職務,代表業界向特區政府反映對香港經濟發展有利的政策、對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效用的措施,令業界更準確配合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
金融服務業是香港四大產業之一,佔香港GDP超過20%,就業人數超過27萬人。陳文指,業界會繼續通過提供具競爭力的跨境及國際金融服務,發揮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資本市場交易中心、融資中心及資產管理中心的作用,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李民橋:大灣區及綠色金融是兩大機遇
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橋表示,在背靠祖國及「一國兩制」的強大優勢下,對香港前景「充滿信心」。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繼續加強擔當引進國際資金進入內地的橋樑角色,同時也繼續作為內地企業或資本走出去的平台,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李民橋認為,大灣區和綠色金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兩大機遇。
李民橋形容大灣區建設是香港參與經濟內循環的最佳切入點,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在境外融資的首選平台,內地公司佔本地股票市場市值超過六成,促使香港在過去12年中有七年IPO集資額全球排第一。隨着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加深合作,他相信香港會繼續是區內的新經濟企業(尤其是「獨角獸」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期待保險通債券通推行
內地與香港在金融互聯互通方面,一直穩步有序的開展,包括「滬港通」、「基金互認」、「深港通」、債券通的「北向通」等等。李民橋表示,金融業界非常期待「跨境理財通」正式開通。他指理財通是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新舉措,將為香港金融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和帶來龐大的發展動力。除了理財通,業界也期待保險通、南向的債券通等的推行,金融互聯互通在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綠色金融方面,應對氣候變化、減低碳排放是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李民橋表示,中央政府訂下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香港政府亦致力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相信全球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對資金需求不斷加大,估計內地為達「碳中和」,每年需要三至四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在綠色領域,其中部分會分流到香港。李民橋料香港有充分能力滿足這部分需要,也有潛力及條件發展成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
陳永德:讓數字人幣在灣區自由流動
香港中資銀行業協會副總裁陳永德表示,大灣區是國家、香港及金融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亦有助造福香港市民,因此,推動大灣區融合、讓政策落地是實現其政綱最重要的一環。
香港中資銀行業協會在2016年5月成立,會員都是在港持牌的中資銀行機構,現有會員33家。協會成立的宗旨,主要是推進香港金融業發展,及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
陳永德表示,發展大灣區,必須實現粵港澳暢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人流和物流基本上已自由流通,惟近年因疫情而受到影響,所以盡快通關尤其重要,而推動盡快通關,則是其政綱的第一個重點。
陳永德政綱第二個重點,是希望讓資金及資訊在粵港澳三地自由流動。他認為這也是中央及粵港澳官員長期關注及研究的課題,可惜研究了多年仍未有突破,他提議,未來可以善用數字人民幣,以及設立大灣區金融監管聯席會議來解決。
陳永德解釋,中央最擔心國內資金沒有限制地自由進出,會讓炒賣者有機可乘,甚至衝擊金融及經濟穩定。但數字人民幣有其獨特的可追蹤性,及自主的支付系統,因此數字人民幣可帶來契機,讓中央能安心先讓少部分數字人民幣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先行先試。
倡三地設共同監管平台
除數字人民幣外,陳永德又建議粵港澳三地監管可以走在一起,並提供一個平台,以加快區內金融產品發展。他舉例解釋,目前一家香港銀行要推出大灣區產品,要經過香港、內地及澳門不同的銀行、保險、證券監管批准,相當費時失事,且缺乏成本效益。
若可以通過一個平台,一站式處理三地監管要求的差異,除可以加快審批,也可以提供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而消費者保障方面,亦可以通過一站式平台投訴,對業界及市民都有好處。
陳家強:以國際化優勢服務大灣區
陳家強表示其政綱有三點,「發展金融科技,促進有效施政,參與大灣區建設」。他強調,香港要做大做強,香港經濟必需要融合大灣區。作為金融界銀行界代表,希望可以幫助銀行更全面服務大灣區逾8000萬的人口。香港銀行有國際化優勢,可以幫助到企業融資,外匯結算及跨境支付。近期前海推出改革方案是一個機遇,讓香港的金融界在監管許可下,到前海發展並服務大灣區的居民。
政府須訂立長遠發展藍圖
陳家強目前是WeLab Bank董事局主席,作為虛擬銀行的代表,他希望可以幫助業界推廣金融科技的應用。他指出,隨着香港與內地金融會有更多互聯互通,金融科技及監管科技可以大派用場。透過相關技術,可以幫助到企業在合規下進行跨境資金及產品銷售,同時監管機構亦可以透過科技有效管理就資本賬開放,以及金融機構的合規問題,以開放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大灣區。
陳家強認為,在新選舉的制度下,團體票具有廣泛的代表基礎,所參選的人士都有很高的專業能力,以及在其界別有代表性,能夠改善到過往制度的問題。
陳家強期望未來立法會議員能夠有效監測政府的施政,並且把民間及業界的聲音帶到議會中。他強調,除了金融議題外,政府要解決土地、民生以及房屋等老大難的問題。在新選舉制度下,相信被選出的立法會議員都是熟悉業界及市場,有很高的政策研究能力,能夠將意見帶到行政機關中讓其考慮。
提到對特首的期望,陳家強尤其關注未來特首會如何帶領香港融入大灣區,希望特首能夠做到主導的角色,及以大局視野,讓民間及立法會有一個清晰的討論,並訂立長遠發展藍圖,令到大眾了解到融入大灣區是如何增加香港的優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