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透露,在土地問題越趨嚴峻下,對能提供1,000公頃的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將突破傳統思維,擬改用「邊填海邊規劃」手法加快工程;新界北發展計劃則擬擴闊研究範圍,為香港覓得約1,500公頃用地。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形勢逼人,管治者肩負的責任更重。特區政府要打破各種利益藩籬,改變以往按部就班、不緊不慢的作風,以急民所急、只爭朝夕的為民情懷和施政新思維,多管齊下、提升效率,大幅增加土地房屋供應,切實解決長期困擾本港的最突出深層次矛盾。

本港土地房屋供應嚴重失衡,樓價租金貴絕全球,樓價對家庭收入中位數比例超過20倍;公屋上樓越來越難,申請輪候時間長達5.8年。特區政府早年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曾推算,香港尚欠1,200公頃用地作30年長遠發展,如今消息透露,土地缺口已經擴大至3,000公頃。如果任由土地供應問題積重難返,本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會舉步維艱。過去土地房屋問題被攬炒派炒作利用,成為衝擊管治、撕裂社會的政爭工具,嚴重影響本港社會和諧穩定。現在本港由亂及治、重回正軌,各界一心一意謀發展,特區政府更要把握機遇,下決心、花力氣破解增加土地供應的難題。

按照政府規劃,本港增加土地供應,短中期主要靠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以及改劃用地、收回棕地等;長遠而言,新界北發展和中部水域人工島是主要土地來源。以往增加土地供應的工作,撇除政治因素外,還受到不同利益團體的干擾阻礙,土地供應專責小組2018年展開的「土地大辯論」,並未縮窄分歧、促進共識,結果不了了之。另外,受環保訴求、按程序辦事的規條所限,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工作顧忌重重,遠遠滯後於本港經濟社會發展、市民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

令人看到一點希望的是,政府表示考慮棄用現時要先定立分區計劃大綱圖,再填海的做法,改用「邊填海邊規劃」;土地收回將大幅增加,2014/15至2018/19年度平均每年4公頃,但過往兩年(2019/20至2020/21年度)則年均45公頃,有11倍增長;未來5年預計會收500公頃,年均為100公頃;並將提升地積比重建市區、釋放更多土地。政府敢於打破框框、簡化程序,議而決、決而行的施政思維轉變值得肯定,社會各界樂見其成。

本港面積有1,000多平方公里,已開發的只有270平方公里土地,尚有七成多土地未開發利用,新界北發展、填海等項目需時長遠,其他任何可供開發利用、效率更快的增加土地供應方法,例如生態價值較低的郊野公園邊陲地等,政府都應認真研究可行性、加快覓地建屋的步伐。

今年7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談及對香港「四大期盼」,當中就包括希望香港的住房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將來告別劏房、「籠屋」。解決土地房屋這個本港最主要的深層次矛盾,正正考驗愛國治港者的能力和擔當,治港者必須樹立市民至上的服務意識,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更注重調查研究和科學決策,改變覓地建屋的陳規陋習,迅速付諸行動造福市民,不負中央和市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