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今日(10日)社論關注香港通關以及前海發展。其中,《大公報》社評指出,香港市民困守疫城一年多,盼望早日與內地恢復通關,心情焦慮自不待言。特區政府近日全面恢復居內地港人的「回港易」措施,內地及澳門居民豁免檢疫的「來港易」亦將在下周三實施。港人「思鄉」情切,立法會上,議員追問特區政府與內地商討恢復通關方面的進展。其實,內地並非不了解港人希望盡快通關的願望,但恢復通關之前,香港有必要進一步做好抗疫工作,在提升接種率及加強追蹤機制方面狠下功夫。

港媒社論關注香港通關以及前海發展。資料圖

《大公報》:通關情切可理解 做好防疫是關鍵

除了接種速度慢,香港至今沒有健全嚴格的疫情追蹤機制也是一個大漏洞。內地亦曾多次爆發小規模疫情,但很快就能控制住,關鍵在於嚴格落實「流調溯源」機制。通過健康碼制度及大數據,抗疫部門可迅速掌握目標人群的疫區居住及旅行史、接觸過哪些人、乘搭過哪些交通工具以及個人健康狀況等,因此可以迅速鎖定高風險人群,截斷傳播鏈。相比之下,香港只有並未得到嚴格實行的「安心出行」,追蹤機制聊勝於無,一旦爆發本地感染,後果嚴重;而討論一年多的「港區健康碼」遲遲未落地,遑論「流調溯源」。香港只有盡快健全疫情溯源追蹤機制,才能避免恢復通關可能對兩地帶來的風險。

《文匯報》:破「小香港」思維局限 用足國家政策紅利

國新辦舉行的橫琴、前海開發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叢亮表示,深港合作是前海的使命所在,也是前海的特色優勢,擴大前海合作區有利為香港創造機遇。「前海方案」彰顯香港在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獨特優勢,為香港發展加注新動力;方案特別重視和支持港澳青年發展,為港澳青年實習就業、創新創業搭建更大平台,也創造更大機會。香港社會各界應以長遠目光看待「前海方案」,認清其重大意義,破「小香港」思維的局限,真正尋求發揮香港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用足國家政策紅利,再創發展新輝煌。

《星島日報》:把握前海機遇 香港心態要變

香港要把握前海合作區的機遇,未來必須克服兩大挑戰:一是提升香港速度。內地發展被稱為中國速度,前進猶如高鐵般高速,香港回歸後則如停留在柴油火車般慢進,單以深圳與香港比較,2000年時深圳GDP只得香港的八分之一,但2018年深圳GDP卻已超越香港。香港若不能大力加快決策及發展步伐,不是深圳在合作上遺棄香港,而是香港自我落後。二是放棄抗拒融合的心態。前海合作區成立逾十年、深港合作會議亦自2004年開始舉行,但雙方合作進展緩慢,直至中央周一公布《前海方案》當天,港深才將合作會議提升到最高級別的特首與深圳市委書記主持,並成立兩地高層官員的工作專班,一改過去不夠重視的態度,變得十分積極,總算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明報》:向南集中變與北對接 香港需要「新界北方案」

中央公布前海及橫琴合作區方案,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重要平台,香港發展迎來新機遇,必須好好把握。大灣區融合,前海合作區對香港而言,將是最重要的接駁位,新界北與前海合作區只有一灣之隔,位置戰略,有必要因應新形勢新變化,重新規劃。過去政府一直視新界北為邊陲,新市鎮發展規劃,基本上是一個點一個點去做,將它們與市區連結起來,然而「前海方案」卻顛覆了這一概念,新界北可以形成一個北望前海的全新工商核心區。香港城市發展格局,由以往「向南集中」變成「向北對接」,乃是根本變化,當局必須打破傳統框框,從整個「面」而非「點與線」的角度,思考新界北規劃,快馬加鞭推進建設。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