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文佑)美國在20年前發生「911」恐襲,造成約3,000人死亡,遺下悲痛的家人,也遺下當年仍未懂事、甚至仍未出生的兒女。20年過去,創傷隨日子流逝而變成傷痕,但家人離世留下的空洞,卻怎樣都無法填補,不同遺孤和遺屬在過往20年間,一直以自己方式,去探索如何適應沒有父親、母親、丈夫或妻子的生活,有人感到困惑,有人仍然無法放下,有人則努力尋找新的出路。 

厭倦「911嬰兒」標籤 盼擺脫悲慘形象

「911」恐襲中不少死者已成家立室,遺下年幼、甚至仍未出生的孩子,其中有105名孩童,事發時仍在母親腹中,但父親已經不幸遇難,外界便將他們稱為「911嬰兒」。失去親人固然令人傷感,不過「911嬰兒」實際與父親素未謀面,卻年復一年地被人「提醒」這個悲傷的身份,在「911」20年之際,他們亦已長大成人,有自己的想法,有「911嬰兒」直指感到難以自處,有時甚至對他人的關心感到煩厭。

羅賓是105名「911嬰兒」之一,父親希格利事發時身在世貿中心南塔92樓,為協助其他同事疏散,最終未及逃生,羅賓則在11月才來到人世。

從小到大不喜歡9月

從小到大羅賓都不喜歡9月,加上今年是「911」20年,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社會瀰漫一片愛國和傷感氛圍,羅賓今年將會更受關注,讓她感覺更難受。羅賓直指,外界「對我的感受有太刻板的期待,覺得這個悲傷的女孩一定很痛心,但我已經快20歲了,我已經長大了」。羅賓又指高中時情況最糟糕,甚至會有算不上朋友的人,跑來問她「你還好嗎」。

羅賓又提到連媽媽生下自己的過程,都有媒體在場記錄,她形容情況「滑稽」,「當我媽媽去到醫院時,才發現美國廣播公司已經在等着她」;即使後來漸漸長大,得知那一天發生重大的事,羅賓亦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感受。

羅賓與姐姐阿曼達兩人非常親密,不過媽媽維基憶述,姐妹之間也會互相妒忌,因為所有媒體都關注羅賓,讓阿曼達非常不快,相對地羅賓則嫉妒姐姐曾經和爸爸相處4年。

「911」20年之際,羅賓第一次參與官方紀念活動,讓羅賓開始覺得有壓力。唯一讓羅賓感到與父親有聯繫的,是一隻粉紅色的兔子玩偶,是當時父母得知腹中胎兒是女生後買下。羅賓形容,曾有一段時間因為父親無法認識自己而難以釋懷,不過「起碼他知道我是女孩,買了禮物送給我,讓我感到安慰。他知道我的存在,知道我是誰,他對我到來是感到興奮的」。

慈母瞞「地獄真相」 護雙胞胎稚嫩童年

「911」估計造成約3,051名孩子失去親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爸爸,因為在「911」的死者,每8人中有7人是男性。和「911嬰兒」不同,這些孩子親身經歷失去父親的悲傷,直至長大後,更清楚得知父親當時面對怎樣的可怕處境,令「911」成為纏繞他們一生的陰影。

邁克和丹·弗里德曼是雙胞胎,任職股票交易員的父親弗里德曼在世貿中心的北塔92樓工作,最終在「911」中喪生。

出事翌日如常 甚至燒烤游泳

「911」當年兩人已經11歲,事發一刻兩人正在學校上學,當時還被校長從課室叫出來,告知他們有飛機撞向父親工作的大廈,「不過不用擔心,爸爸暫時沒事」。接下來的一日邁克兩人如常度過,在鄰居家玩、去泳池游泳、吃燒烤,直至翌日媽媽莉薩才要他們坐好,告訴他們「爸爸可能回不來了」。

不過最初莉薩也沒有把真相完整地告訴兒子,當時邁克和丹得知的版本,是直至北塔倒塌時,爸爸都沒事,可以好好地呼吸;在丹的印象中,92樓直到最後一刻,仍是一個安靜、平和的地方。

莉薩在兩人20多歲時,才告知他們當時真實的景況,父親實際經歷了像地獄般的1個半小時,伏在地板無法動彈,他和太太通話時不斷咳嗽,四處濃煙密布,牆壁向內陷,又無法走到樓梯,有人呼吸困難,也有人跳出大樓外,丹形容「這段過程太令人感到痛苦」。

在「911」後,邁克和丹一直需要見兒童心理治療師來撫平心中創傷,直至今天仍在他們心中蒙上陰影。邁克解釋,「911」是唯一一宗與特定日子扯上關係的悲劇,「沒有人會准許你忘記這件事」,在新聞、電視、網絡隨處可見。他覺得自己永遠都無法對事件免疫,「在『911』前的一周,我永遠無法覺得自在」。

遺孀成心理諮詢師 能醫不自醫

「911」恐襲拆散了無數家庭,家屬多年來嘗試從失去至親的悲痛中走出來,在事件中喪夫的沙里一直努力尋找生活的「新常態」,但即使表面上過着如一般人無異的「正常生活」,20年來每一天她仍然被事件陰影籠罩,內心也難以真正渴望過新生活。

沙里的丈夫文斯在海軍情報局工作,「911」時正身處五角大樓內。即使丈夫離世多年,沙里每天起床時仍不自覺地尋找丈夫的身影,「總感覺他仍然在我身邊」,但清醒過來的她只能再度陷入沮喪。

多年來沙里和家人都嘗試尋找「新常態」,她在2003年時決定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希望透過專注協助他人處理心理困難,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然而事實是每當沙里聆聽患者的故事和不同問題時,都會不期然想起與丈夫的經歷。

在文斯離世7年後,沙里試過開始另一段新的婚姻,但維持僅6個月便告分手。沙里意識到若要填補內心空缺只能靠自己,因此她開始充實自己的生活,努力讓自己不再像最早幾年那樣,將自己標籤為「丈夫死於恐襲的女人」。

阮秀(譯音)的丈夫同樣死於五角大樓,他們的兒子在事發時只有4歲。阮秀表示,雖然丈夫的離世對她造成沉重打擊,但想到兒子,她深知自己要克服悲傷和變得堅強,「我需要保持良好健康,否則一旦我出事,誰來照顧我的兒子?」

兩遇難者確認身份 家屬未言謝

「911」恐襲的官方死亡人數為2,753人,但事隔20年後,當中1,106名、即約40%遇難者的遺骸仍未被確認。紐約法醫辦公室一直嘗試通過脫氧核糖核酸(DNA)技術確認更多遺骸,近日終於再成功比對兩名遇難者的遺體,是兩年以來首次。有家屬表示,等待化驗結果的過程固然是痛苦折磨,但當得知結果的一刻,卻是像傷疤再被無情撕開般難受。

「911」後數年內,紐約法醫辦公室每年都能確認數百具遺體的身份,但之後數量按年遞減。研究人員未有放棄,一直反覆化驗當年收集到的2.2萬件人體殘骸,與家屬提供帶有遇難者DNA的物件作比對。

近百死者家屬拒供樣本

首席法醫桑普森表示,研究人員將此視為「神聖的義務」,在DNA分析技術愈來愈發達下,希望未來能確認更多遺體的身份。法醫生物助理總監德西雷指出,部分死者的遺骸可能永遠無法找到,因為有些死者可能屍骨無存,亦有近100名死者家屬拒絕提供DNA樣本。

最新確認遺體的兩名死者分別是一男一女,男死者的身份因家屬要求未被公開,女死者則是當年在世貿大樓工作的保險經紀摩根。兩名警員上月向摩根女兒尼凱傳達已找到摩根遺骸的消息。尼凱沒想到當局多年來一直堅持辨認。不過尼凱不確定是否要領回遺骸,「原本已逐漸從傷感中走出來,但突然要再面對20年前離世的至親,就像是重揭我的傷疤。」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