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生短缺現狀及推算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俊威、恩璣、唐文)為解決香港「醫生荒」問題,特區政府昨日建議進一步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註冊制度,對早前的醫生註冊條例草案作出三大修訂措施,包括容許持認可醫學及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醫生申請;為具備專科資格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提供銜接至正式註冊的階梯;以及容許未在香港以外地方實習的非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來港參加執業資格試。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強調,新措施絕非「中門大開」,申請人仍須符合嚴謹的資歷及工作表現等要求,建議的唯一目的是網羅更多合資格醫生來港工作,紓緩香港醫生人手不足,期望草案在本屆立法會會期完結前通過。

目前,香港每1,000人口只有2名醫生,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據食衞局早前推算,未來整體醫生人手將持續短缺,公營醫療系統的短缺情況尤其嚴重,故今年6月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特別註冊」方式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立法會隨即成立法案委員會審議條例草案。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中)及副秘書長(衞生)關如璧(右)、衞生署署長陳漢儀(左)就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作說明。

陳肇始昨日在記者會上宣布對草案作出三大修訂。她解釋,法案委員會的主流意見是草案原本建議的制度過於嚴格,對解決「醫生荒」效用成疑;有病人組織認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申請要求,令不少具專業資格的醫生被拒諸門外,與吸引人才的大方針背道而馳。特區政府經通盤考慮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日通過修訂,希望網羅更多合資格醫生,尤其是專科醫生來港服務。

原建議難吸專才棄舊

首項修訂是對香港永久性居民方可申請的資格要求進行微調,若持有認可醫學資格及專科資格、即全球百大學府醫科生,即使非香港永久性居民也合資格申請。陳肇始承認,原先的渠道「太窄」,難以吸引已在外地落地生根的醫生來港,考慮到醫管局目前最缺乏專科醫生,故決定作出放寬。

同時,政府建議對具備專科資格的「有限度註冊」醫生提供銜接安排,容許他們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並取得專科資格後,再繼續在相關機構多做5年就可以正式註冊,惟他們不一定來自該百大學府,被質疑學府名單形同虛設。

●政府建議放寬海外醫生註冊條件,以解決公立醫院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圖為瑪麗醫院。 資料圖片

陳肇始強調,「有限度註冊」醫生轉為正式註冊有很嚴謹的要求,他們需通過多重關卡,包括需在4間公營醫療機構找到工作,獲得醫專認可的專科資格等。雖然他們畢業的學院未必在認可學府名單上,但他們在一些很顯赫知名、很有質素的機構工作,故在此大前提下不等於他們沒有質素,請公眾大可放心。

港人海外讀醫難實習

最後一項修訂是讓未有在外地實習的非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可直接在港參加執業資格試,條件是他們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陳肇始解釋,如有部分港人在澳洲就讀醫科後未能在當地取得實習崗位,故未能返港參加執業資格試,無法取得香港正式註冊,但新建議容許未完成實習的畢業生,均可在港參加執業資格試,並在港實習。

她表明,儘管醫管局會為這些醫科畢業生提供實習職位,但不會對本地醫科畢業生造成影響,因醫管局仍會提供足夠職位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機會,政府會適時按需要投放額外資源以支援專科培訓。

陳肇始強調,以上措施是經過深思熟慮、基於公眾利益才作出,絕對不是中門大開,部分申請人仍必須具備認可醫學資格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或頒授的專科資格,在語言及其他條件亦須符合公營機構僱主的要求,不認同質素會因此降低。

社協指公院選擇更多更彈性

特區政府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註冊規定,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支持新建議,有助公營醫療機構在聘請醫生時,有更多選擇及更具彈性。非本地培訓醫生組織「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原則上支持政府的大方向,但細節執行上擔心會造成公私營醫生錯配。

該會會員都是非本地培訓醫生,他們大多通過香港嚴謹的醫生執業考試和實習後在香港行醫。該會副會長唐繼昇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支持政府引進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但對具體引進方法有所保留。

海外醫協憂日後搶生意

現行政策下,「有限度註冊」醫生只能在指定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不能私人執業。但放寬後,當他們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滿5年,並取得醫專認可的專科資歷,再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最少5年,以及其表現令僱主滿意,便可獲得正式註冊,符合私人執業資格。

唐繼昇指出,目前香港公立醫院醫生緊缺,主要是公私營醫生資源錯配的結果,每年公院都有三五百名醫生轉投私營機構,致使私家醫生包括專科醫生的市場已接近飽和。如果新引進的專科醫生之後便可轉投私營市場,就無法緩解公院緊張的人手問題。另外,有關醫生的醫術水平除獲僱主評估外,是否需引入其他考評制度,亦值得商討。

關注病人權益的彭鴻昌卻認為,整體而言,三項擬議的修訂都能增加可供公營醫療機構的醫生人數,對紓緩人手不足有較大幫助,「容許持有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居民醫生可申請來港行醫,足以保障引入醫生的質素。」

法案主席:修訂回應議員訴求

特區政府放寬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申請來港執業,立法會相關法案委員會主席、民建聯議員葛珮帆表示歡迎,特區政府主動就條例草案提出修訂是回應議員訴求,相信今次修訂不會再引起議員強烈反對,有信心條例草案在今屆立法會會期完結前獲通過。

冀周五完成逐條審議

葛珮帆表示,法案委員會將於本周五召開第四次會議,處理政府的修正案,希望當日能夠完成逐條審議階段,否則下周二會再加開會議,目標是在本月24日將法案提交內務委員會,於下月13日提交大會恢復二讀辯論,希望當日可以通過,最遲在下月14日通過。

她強調,香港醫護短缺問題嚴重,必須盡力爭取非本地培訓醫生,不應拘泥於醫生是否懂說廣東話、是否香港人,否則只會得不償失。她也認為,政府早前已承諾定會向本地醫科生提供實習及培訓機會,即使專科醫生培訓放寬至非香港永久居民,但流入的境外醫生數量是未知之數,香港仍然非常依賴本地醫生,相信不會影響本地醫科生的實習及培訓機會。

自由黨主席張宇人亦對政府的建議表示歡迎,認為這是好的方向,補救醫護人員流失,同時為港人提供多些選擇。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