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社區多配套 德韓成模範國
全球暖化不斷加劇,導致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日益頻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本月初發表的報告便首次明確指出,絕大多數氣候變化都是由人類活動引起。香港立法會三讀通過固體廢物收費草案,商議多年的垃圾徵費措施終於上路,觀乎國際經驗,實施垃圾徵費確實大幅減少垃圾數量,不過很多國家在實施徵費的同時,亦會訂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及回收制度,以最大化減少家居垃圾數量,方能貫徹源頭減廢。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玟
垃圾不只佔用堆填區位置,焚化過程亦會產生二氧化碳。而商品生產從開採原材料到加工成為商品都需要能源,投入能源便等於排放二氧化碳,加劇氣候暖化。
韓6年減垃圾量四成
要讓一般民眾認知棄置商品、處理廢物的經濟代價,垃圾徵費是方法之一,目前本港大部分處理及棄置費用仍由公帑支付,一般住戶往往只留意大廈管理費中的廢物收集費用,亦無從得知棄置廢物的真正成本,繼而無意減廢。若實施垃圾徵費,便可使市民更切身關注,並實行源頭減廢,以韓國為例,在推行垃圾徵費的首6年間,垃圾量由最初每日近5萬噸減至2.7萬噸,減幅達四成以上。
不同地區需因地制宜實施減廢政策,但核心始終離不開提高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除了實施垃圾徵費外,回收政策也是重要一環。近年國際間掀起討論「洋垃圾」問題,即有國家將回收的廢物,不負責任地運往海外處理,外界亦無從得知廢物是否獲重新利用、被送入焚化爐、抑或倒入堆填區。
買飲品付按金 德超市均設回收機
德國是回收政策的典範之一,據英國環保回收研究機構Eunomia統計,德國在2018年的廢物回收率達56%,居世界回收排行榜榜首。當地為提高民眾意識,自2003年立法通過按金制度,即消費者購買飲品時,需多繳一點按金,用後可將瓶罐放入自動回收機,憑票取回按金,幾乎所有超市都已安裝這類回收機。
另一主要政策是「綠點」制度,可回收產品的包裝上都標有綠點,製造商及零售商要負責繳費處理綠點包裝,促使企業簡化各項商品包裝,一年間包裝垃圾便減少達100萬噸。回收垃圾桶亦已融入德國民眾的生活,每家每戶都有藍、綠、黃、灰、黑5色垃圾桶,垃圾處理公司只會在固定日子和時間收集垃圾。
在Eunomia的排行榜中,韓國以54%回收率,與奧地利並列第二,成為排名最高的亞洲國家。當地的綠色運動推行20年,除有類似德國的回收分類措施,更鼓勵居民和社區參與建設相關設施,以首爾為例,政府推行回收站項目,在各社區設立逾百個回收站,又僱用退休人士擔任管理員,管轄區內的分類設施及清理工作,督促居民回收。
【德國】每兩周收垃圾收費減半
德國多年來實施垃圾徵費,遵循「污者自付」原則,如垃圾桶大小、處理次數等,都屬收費標準。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德國人均垃圾量,與20年前相比減少超過100公斤。
德國的垃圾公司會根據住宅大樓的住戶密度,來決定垃圾桶大小、處理費等,以弗賴堡為例,35公升的垃圾桶若每周清理一次,年費為68.88歐元(約630港元),每兩周一次則收費減半。
【瑞士】高稅釀「垃圾走私」連累法國
瑞士政府自2012年起收取垃圾袋稅,以補貼處理垃圾開支,高昂收費卻導致部分瑞士人前往毗鄰的法國棄置垃圾,需要法國海關花費心力,打擊「走私」垃圾。
根據瑞士的垃圾袋稅,民眾丟垃圾時需在垃圾袋貼上標籤,以示垃圾已繳付稅項,否則處理垃圾人員會打開垃圾袋,追查垃圾來源,並收取高額罰款。居民為避稅,有人自行仿製垃圾袋,也有人前往鄰國法國丟棄垃圾。
【韓國】分區訂政策聚焦完善配套
韓國由1995年起推行垃圾徵費,成功將廢物棄置量減少四成,回收率達六成以上。政府一邊以循序漸進方式推行,由隨袋收費(即按垃圾量徵收費用,垃圾袋裝愈多垃圾,收費愈高)拓至限用即棄用品、回收廚餘等,一邊加裝監測儀器,防範非法棄置,同時垃圾分類指引由各地區政府訂立,標示出區內棄置垃圾的位置等,並需就不同社區的特色完善配套。
在垃圾徵費措施下,家居垃圾會分為一般、食物及可回收垃圾,不同垃圾有不同顏色膠袋,亦有相應垃圾桶,處理方式亦有不同,例如廚餘會轉化成肥料,垃圾袋在超市、便利店等商戶已可買到。隨着民眾對減廢習以為常,商家亦推出方案配合,如來貨的紙箱會免費提供予市民包裝貨品,蔬果等則會不使用包裝散買。另外,市民要棄置傢具等大型垃圾,亦需事先付費申請,獲取大型垃圾證書後,再貼在廢物上待回收日處理。
【新加坡】「高科技垃圾桶」助改革
新加坡目前採取劃一垃圾徵費,不論垃圾量多少,每戶每月徵費8.25坡元(約47.4港元),國家環境局在2019年起提出利用「高科技垃圾桶」,改行「污者自付」制度。
根據國家環境局在2019年3月時解釋,當局正研究試行新的垃圾徵費制度,在垃圾桶上應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記錄住戶打開垃圾桶的次數,同時每次打開亦只會接收特定容量垃圾。目前新加坡到處都設有垃圾桶,因此難以採用垃圾袋徵費的方式。
【新西蘭】八成人支持徵費逐步加
新西蘭由今年7月起擴大垃圾徵費範圍及逐步加價,所得資金用作推動減廢及循環再用,此前進行諮詢時,提交意見的人士中有逾80%認為需改變現行收費,支持增加費用。
加價政策是在2009年訂下,計劃在未來逐步加價,到2024年每噸收費增至60紐元(約325港元)。
【日本】推行廿年收費因地制宜
日本的垃圾徵費政策由2000年起納入《地方自治法》,由各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在2000年至2015年間,共有316個城市加入垃圾徵費行列。政策目的是盡量減少垃圾、推動回收,因此各地方政府都會考慮減廢及分類效果、居民承受能力、城市物價等因素。
以東京都轄下的23區為例,市政府由2009年起終止家居垃圾袋收費制度,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都不收費,家居大型垃圾則需提前預約棄置,並購買大型垃圾處理券,價格為200至300日圓(約14至21港元)。同屬東京都的多摩市則同時採用垃圾袋收費和垃圾處理券兩種收費方式,可燃垃圾袋價格約為10至80日圓(約0.7至5.7港元)。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