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恕我孤陋寡聞,初聽「發燒歌手」,還真有點一頭霧水。那天陪朋友逛音響展,遇上「香港兒歌之父」韋然,原來他來捧早年女徒弟方文之場,她因最新擔任一個耳機代言人而開記者會。方文正被視為發燒歌手。

在香港,提到流行文化,流行音樂肯定佔重要席位,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兩大天王譚詠麟和張國榮之爭,九十年代則有「四大天王」現象,其間還有多位「天后」如梅艷芳、葉蒨文、林憶蓮,「玉女」如陳慧嫻、陳慧琳,以及其他實力派或前輩如羅文、林子祥、許冠傑、徐小鳳等,各有風格,「百家爭鳴」。

那個時期,上電視台演出只是宣傳手段,在紅館開演唱會才見真章,動輒數十場,歌手在台上使出渾身解數,歌迷在台下呼喊喝彩,台上台下互動,構成一場豐盛的視聽饗宴。更是歌迷交流情感的場合─一個大家共同喜愛的歌手凝聚了一群本來互不相識的人,有人甚至因此成為終身好朋友。

本來,唱片業由於盜版活動猖獗而式微,歌手開演唱會展現的實力和帶來的現場感不但充滿刺激,歌迷也可享受到歌手唱功以外的視覺美感,比如舞蹈動作、服裝設計和舞台燈光等,哪怕有時喧賓奪主。

然而,這種現場互動式演出形式也隨着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化而受到挑戰。尤其是去年以來,因應疫情而來的隔離政策,辦現場演唱會幾成天方夜譚,這反而成就了發燒歌手的出路。

無論演唱會市場如何變化,音樂作為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藝術形式,總有一批忠誠而長情的知音(音樂或音響發燒友),他們享受的是音樂本身,關注的是歌手的唱功音質、表達技巧和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傳播音樂的音響設施。人們也習慣將發燒歌手和唱功好、品質好畫上等號。

方文1995年出道,至今也20多年了,屬資深歌手。她出道第二年,已憑《做戲》贏得第9屆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1997年)冠軍,她參與該歌作曲。那天跟方文真人交談和之後看網上訪問,見她落落大方,個性爽朗、談吐得體,從形象和歌藝,不可謂沒有實力,卻似乎未達到大紅大紫的程度。

她是馬來西亞華僑,早期因模仿已故美國歌手而有「亞洲Karen Carpenter」之稱,人們一度以為她不懂中文。如今,正好趁勢脫穎而出。而發燒歌手在展示實力之餘,也令音樂回歸本質:用心靜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