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由香港律政司、上海市法學會、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香港調解會等機構發起舉辦的「第五屆滬港商事調解論壇」今日(18日)在上海自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舉行。本次論壇通過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共吸引了滬港專業人士1700餘人參加,與會嘉賓圍繞「全球經貿爭端解決機制構建」共議如何促進全球一體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論壇還首次發布了《滬港商事調解案例彙編》,旨在進一步發揮滬港兩地商事調解機構的示範作用。

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通過視頻致辭。她表示,隨着全球一體化的步伐加快,跨境金融交易、投資理財和商務合作已經變得非常頻繁,過程中難免會產生糾紛,作為訴訟之外解決爭議方式,調解在各種商事爭議中有着獨特的優勢,省時、省費、高度靈活性、保密性等等。香港特區政府也會不遺餘力推動調解服務的發展。鄭若驊表示,在經貿及法律事務領域,滬港一直保持緊密的交流合作,例如在今年五月剛剛簽署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協助破產程序的會談紀要》中,上海就是率先成為其中一個試點。香港和上海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及經貿中心,她期望兩地可以繼續優勢互補,積極交流和合作,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期待滬港兩地在商事、家事等糾紛解決領域進一步交流。
香港聯合調解專線辦事處主席蕭詠儀、香港調解會理事岑君毅等香港嘉賓亦通過視頻分享了各自工作中的案例和感想。
聚焦《新加坡調解公約》
今次的論壇還着重聚焦了《新加坡調解公約》(全稱《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這是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歷時四年研究擬訂的,並經聯合國大會會議於2018年12月審議通過的國際公約。公約旨在解決國際商事調解達成的和解協議的跨境執行問題,於2020年9月正式生效,目前締約國已經達到54個。

上海市法學會會長崔亞東表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適應了中國社會糾紛解決的實際需求,《新加坡調解公約》將推動商事調解在國際糾紛解決領域的廣泛適用,中國簽署該公約對國內商事調解市場的形成及法律服務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圍繞公約生下後的商事調解發展,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長 Anna Joubin-Bret、商務部條法司巡視員溫先濤、上海政法學院校長劉曉紅等專家學者也先後分享了各自的實踐和思考。此外,歐盟知識產權局前任上訴委員會主席Theophile Margellos和美國司法仲裁與調解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國際事務總監Ranse Howell 也在線暢談中歐、中美國際商事聯合調解機制的新發展。
列滬港重點合作項目
記者現場了解到,滬港商事調解論壇每兩年一次,分別在上海、香港兩地輪流舉辦,自2012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成為專業商事調解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交流平台。2018年,時任上海市市長應勇與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共同見證了滬港兩地法律、商貿、科技等方面的深化合作項目的簽署。其中,上海經貿商事調解中心參與簽署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項目,被上海市政府認定為滬港兩地重點合作交流項目之一。

香港特區駐滬經貿辦事處主任蔡亮今天還表示,香港律政司在2009年推出「調解為先承諾書」的運動,以推動香港各界通過調解解決爭議,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民眾認同。也期待在上海也有更多的企業優先考慮調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