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塞巴斯蒂安》,拉斐爾·桑西,1502年。木板上的蛋彩油畫。 聖塞巴斯蒂安通常被描繪為飽受苦難的殉道者,但在拉斐爾的畫筆下,這位聖徒成了一位沉靜安詳、極為優雅的年輕紳士。(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疫情為國人「看世界」的腳步按下暫停鍵,卻無礙大家對於世界文化藝術經典的欣賞和學習。8月11日,在中國和意大利兩國文化機構共同努力下,「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意大利卡拉拉學院藏品展」在上海東一美術館正式揭幕。藝術愛好者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54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的作品真跡。本次展覽亦是「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的重要活動之一,相距遙遠的兩地,開啟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

《從聖阿戈斯蒂諾堡壘看貝加莫》,馬爾科·德萊迪,1815年-1820年左右,布面油畫(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攝)

記者現場了解到,意大利卡拉拉學院位於意大利倫巴第大區的貝加莫市。創始人賈科莫·卡拉拉伯爵生前在貝加莫收藏了一大批古畫、素描、版畫及其他藝術品,希望創辦一所美術學院。1796年臨終前,卡拉拉伯爵將自己的藝術收藏與家族地產等捐贈給了這個教育項目。學院樓房於1810年建成,至今仍是卡拉拉畫廊和美術學院的所在地。過去兩個多世紀以來,卡拉拉學院還陸續收到許多珍貴的私人捐贈,總捐贈數量超過200件,時間跨度從13至19世紀。

《羅馬提圖斯凱旋門》,貝爾納多·貝洛托,1742年。布面油畫(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攝)

本次展覽得到了意大利方面的高度支持,所有的展品8月5日運抵上海,隨即開始緊鑼密鼓的布展。策展人由意大利卡拉拉學院的喬瓦尼·瓦拉古薩擔任,以時間為軸,呈現15-19世紀西方繪畫風格的發展與更迭。展區分為「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16世紀的威尼斯」、「17世紀的繪畫類型」、「18世紀的社會思潮與貴族制度的終結」,以及「19世紀:從浪漫主義到心理分析」。在內容上,作品從文藝復興開始,歷經矯飾主義、巴洛克、洛可可,再到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最後延伸到意大利分離派。在題材上,覆蓋了宗教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人物肖像、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等西方繪畫的全部類型。為我們展開了一段從文藝復興延伸到19世紀的宏偉畫卷。

《聖多米提拉》,彼得·保羅·魯本斯,1606年,粘在木板上的紙面油畫。(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攝)

大師作品集中,也是本次展覽的特點。包括了拉斐爾的《聖塞巴斯蒂安》、喬瓦尼·貝利尼的《聖母子》、安東尼奧·迪普喬·皮薩諾的《萊昂內洛·德·埃斯特肖像》、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錫耶納的聖伯爾納定》《聖多米提拉》等,均為難得一見的真跡。其中拉斐爾的《聖塞巴斯蒂安》是大師20歲時的作品,為首次在國內展出。而貝利尼的《聖母子》則被普遍認為是後世聖母子題材作品的原型。

《俄耳浦斯與歐律狄刻》,提香·韋切利奧,1510年,木板油畫。俄耳浦斯與歐律狄刻取材於希臘神話。 這幅作品的色調有別於提香慣用的明亮色彩。提香運用了這個寓意着死亡的必然性的神話故事來紀念摯友喬爾喬內的離世。(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攝)

展覽將一直持續到2022年1月3日。因此,隨着疫情的逐漸好轉,更多國內和港澳台觀眾都有望走進博物館,近距離了解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人文和社會風情。

《聖母子》喬瓦尼·貝利尼,1487年,木板蛋彩畫。貝利尼改變了聖母子傳統的註視距離,聖母憂傷地凝視着耶穌,暗示着耶穌未來犧牲的命運,該作品被普遍認為是後世聖母子題材作品的原型。(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帆 攝)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