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郭正謙)香港健兒於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取得空前佳績,令全城掀起一股運動熱潮,劍擊、空手道甚至滑板等運動項目炙手可熱,訓練班報讀人數直線上升。不過,若要香港的體育持續發展,市民不能三分鐘熱度,政府亦須從政策方面予以完善配套。多名前港隊代表、體育界人士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別從宏觀性的產業化發展、體院與精英培訓制度、培養青少年的興趣與發掘有潛質運動員等方面出謀獻策,更認為必須要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多支援,讓他們無後顧之憂。體育界人士強調,香港的運動佳績有賴國家的強力支持,未來應在訓練與科研上,加強與國家隊合作,共創佳績。 

●香港健兒能取得佳績,離不開國家的支持。圖為東奧乒乓球決賽後國家隊和香港隊合影。 資料圖片

【政府資助】多渠道爭取體育發展話語權

香港運動員於國際賽場上多次報捷,體育學院與精英培訓制度功不可沒。體育專員楊德強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港隊創佳績有助推動本港體壇發展,亦肯定了政府對運動醫學及科學等支援收效,政府會思考如何優化措施,讓運動員日後得到更佳支援。

他表示,隨着近年加入劍擊受訓的運動員增加,政府會與體育學院商討,撥出場地作為劍擊隊的精英訓練基地。他強調,約5年前體院已完成發展計劃,當時已聘請顧問,構思未來10年至15年是否需要再加建,並已在體院內物色到一幅合適用地,並非因為今次奧運獲佳績才有擴建計劃。

60體育項目獲康文署資助

另外,楊德強昨日在電台節目上表示,目前有60個體育項目獲康文署資助,當中20個可進入體院的精英培訓制度,比例不算少,政府會每4年檢討一次哪些體育項目可加入精英培訓制度的計分制。他強調並非有獎牌的運動才有資助,惟精英培訓制度門檻不能太低,政府會在奧運及殘奧完成後,徵詢體院、有關的體育總會及教練,商討計分方法。他並指,將於2023年底落成的啟德體育園設有大型場館,希望能舉辦更多國際賽事,讓運動員汲取比賽經驗。

●體院將撥出場地作為劍擊隊的精英訓練基地。圖為香港劍擊隊日常訓練。 資料圖片

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團長貝鈞奇指出,香港體壇在精英制度下,較重視已取得獎牌的體育項目,期望可趁香港對體育關注度增加的優勢,讓一些具有潛質的項目爭取更多發展資源。他又提到,香港各體育總會、體院及政府過往10年花了不少工夫鼓勵運動員外出比賽,增加國際經驗,亦聘請外國教練指導。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則指出,培育體育人才不單是培育運動員,政府未來也要投放資源培育人才參與國際體育組織及亞洲體育組織的工作,亦要培育更多裁判,多渠道爭取體育發展話語權,「這對整體體育發展非常重要,以目前單靠職務人員及裁判自己出錢出力去做,好難得到健康發展。」

【國家支持】國家力挺港隊 更多項目合作

香港運動員過去一直有與國家運動員一同訓練,彼此產生協同效應,齊齊爭取佳績,香港女子乒乓球代表隊能在今屆東京奧運會中,歷史性取得獎牌,也是她們長期在內地與國家運動員一起集訓的成果。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昨日在其facebook發帖指出,國家有強大的運動員支援及科研成果,香港是國際城市,絕對可發揮優勢與國家級團隊多交流、多學習,將運動科研產業化,令世界各地體育人才一提到運動科研便想起香港。

●運動科研可以提升港隊實力。圖為體院以科研設備收集李慧詩在訓練時的數據。 資料圖片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國家隊與香港運動員一同訓練的情況不罕見,但多屬國家的優勢項目,認為今後可加強更多項目上的合作,又建議香港的院校可更多與內地相關部門合作,讓更多大專運動員有機會到內地受訓。

香港與國家隊合作由來已久

香港運動員與國家隊合作由來已久,除了不少項目的運動員常到內地與國家健兒一同集訓外,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亦自2005年起,已為國家運動員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提供專業體能康復服務,協助健兒取得佳績。團隊當時連同體能康復師,於北京奧運期間為國家隊重點項目選手進行體能康復工作,包括羽毛球員張寧、網球員鄭潔、體操隊員李小鵬及排球隊員趙蕊蕊等。

【體育產業化】倡設文體旅局 政策促「產業化」

若想香港運動員日後延續今屆奧運會的佳績,持續發展不可或缺。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昨日指出,過去一直提倡政府在「精英化」、「盛事化」和「普及化」的「三化」政策之上,加上「產業化」,促請政府從產業化角度投資體育發展,同時設立渠道讓新資源投入體育界,完善整個體育界生態。他更建議成立文化體育旅遊局,制定全盤政策,並利用三者產生的協同效益,凸顯香港軟實力。

●要進一步發展香港體育,必須令青年有更多運動機會。圖為市民踴躍參與今年全民運動日。 資料圖片

霍啟剛昨日在其facebook發帖指,香港體育的未來發展不應再與文化分開,而是兩者融合甚至是更大的「文化體育+」概念,「體育旅遊亦都係世界潮流,結合盛事項目發展,香港旅遊業都會展開新篇章,不但吸引更多旅客,亦可以吸引更多不同人才來港發展。」社會討論成立文化局,他則建議政府成立文化體育旅遊局,利用三者產生的協同效益,凸顯香港軟實力。

他說,運動員的實力固然是致勝關鍵,但科研的幫助都日益重要,近年體育學院在運動科研方面做得好好,加入了許多科研設備幫助運動員,及與不同院校合作以科研提升港隊實力,但因為資源有限,目前體院的服務只能給精英運動員使用,認為政府須研究如何大力支持科研投入。他說:「運動科研說的不只是器材,還有醫學治療、醫學心理等等,是一套好完整的訓練系統。」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各界應繼續積極討論體育發展,以免香港的體育熱潮冷卻下來,無以為繼。他認為特區政府須在體育普及化方面做得更好,包括加快興建及重建體育場地、每兩三年進行一次標準的港人運動普查並按此制定政策、舉辦更多分區運動會,及考慮推出「運動券」等誘因,吸引更多基層兒童參與等。

他將會在本月18日的立法會會議中提出討論「制訂未來十年體育政策及發展藍圖」議員議案,促請政府正視問題,推動長遠運動發展政策,並期望施政報告可回應訴求。

【青年培訓退役支援】推廣體育要做好 退役保障要做到

要發展體育運動,吸引有潛質的青少年成為運動員,以及為他們提供退役出路至關重要。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主席、香港羽毛球代表隊前成員陳念慈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希望教育局能推行政策規定每名學生於校內的運動課堂至少達到某個時數,並全面推廣體育,為發掘有潛質運動員提供更好條件。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隊前成員黃德森則認為,特區政府應為非頂層的精英運動員提供更多退役後的支援,讓他們可轉型投入訓練人才的工作。

陳念慈指出,要進一步發展香港體育,必須要令青少年有更多運動機會,「硬件需要時間,故教育局可仿效一些先進國家,規定每名學生必須的體育課堂時數下限,至少提升他們的運動興趣,同時也可提升他們的體格,而運動與醫療上的專門協助,也是缺一不可。」

她又指,香港的全職運動員數目不少,即使中學生當全職運動員亦無問題,「每周約25小時的訓練,仍可兼顧學業,李慧詩與何詩蓓都是好例子,加上現時不少中學都提供補習等支援。」

曾任港協暨奧委會「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辦公室主管的黃德森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要發展體育必須提供良好的退役配套,「現時的退役運動員計劃安全網做得好,在國際賽取得前八名成績的頂層精英,退役後有退役金,加上院校的獎學金,生活不成問題,他們想重返大學亦有較好的支援。不過,一些同樣達到國際水平,但可能因傷患、高峰已過等原因未上到頂層的精英,如果他們早已中途放棄學業,則未必有太好的支援。」

冀政府協助退役運動員轉型

他指出,香港冰球隊正與瑞典合作,參考其模式,協助一些非頂層的精英運動員,退役後擔任裁判、場地管理、後勤支援及地區發展等,他促請政府協助退役運動員轉型,透過體制從基層發展運動項目。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