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商界人士認為,香港可充分利用已開始流行的各種虛擬貨幣經驗,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資源或商品交易中心。圖為內地的數字人幣支付。 資料圖片
●有專業人士認為,特區政府應拓展與內地城市的行業互認範圍,為香港的專業人士和行業發展開拓更大空間。圖為三地律師在探討業務。 資料圖片
●有貿易專家表示,香港應緊抓「十四五」規劃等機遇,主動積極尋找商機。圖為葵涌貨櫃碼頭。資料圖片
●有旅遊界人士表示,特區政府應加密高鐵班次,並盡量讓高鐵直達內地不同地區,以此吸引更多旅客到港。圖為高鐵香港段列車抵達深圳北站,乘客興奮合影。 資料圖片
●創科界人士表示,香港應在創科發展領域上,利用處於「一帶一路」核心位置的優勢,成為連結國家與國際的一個中轉站。圖為早年本港的科技展。 資料圖片
●有政界人士表示,香港應深挖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圖為本港的粵劇演出。 資料圖片

夏寶龍闡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重要性 各界提策倡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今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其中重申「我們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已明確指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支持特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7月16日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就闡述了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要「令『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的樂章更加悅耳動人」。

「我們期盼那時的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之外,會增添新的桂冠,將成為活力四射、中西合璧、高度文明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將成為全世界都為之心馳神往的新的東方明珠。」夏寶龍說。

香港文匯報邀請各界人士建言獻策,從金融、專業服務、商貿、旅遊、創科和人文灣區等方面,探討香港特區如何利用國家政策,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勾勒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真正達至2049年「國家好、香港更好」的願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家好

【金融】倡設數字人幣國際資源或商品交易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產業是香港傳統經濟支柱之一。國家多項政策為香港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機遇。有政商界人士認為,香港可充分利用好內地科技及大數據能力,加上香港多年來在金融市場上累積的數據分析經驗、風險管理經驗和經濟自由優勢等,充分利用已經開始流行的各種虛擬貨幣經驗,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資源或商品交易中心,為香港金融發展創造新的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實德環球執行董事暨副主席馬浩文表示,由於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發展,國際金融環境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數字人民幣是唯一一個有國家央行以及國有資產支撐的數字貨幣,所以與虛擬貨幣背後的去中心化原則十分不同。

他建議,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已經開始流行的各種虛擬貨幣經驗,以及內含的大數據及區塊鏈技術元素,加上本身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國際貨幣自由流通優勢、國際貿易經驗和國際物流業服務經驗等,設立一個數字人民幣國際資源或商品交易中心,將每一個國家的大需求有用資源或商品,例如石油、天然氣、黃金、貴金屬、鐵礦、銅礦,甚至是豬、牛、雞、半導體、記憶體等,透過國家擔保參與這個交易平台,利用香港貨幣自由流通以及低稅制優勢、大數據及區塊鏈技術建立不同的長期供應合約。

利用平台優勢 轉成任何國際貨幣

他續說,這些資源或商品的交易參考價更可以在合約中定明使用美元、歐元、港元、人民幣或本身該國貨幣。一旦交易,賣家交收就會收到數字人民幣,可以利用香港這個平台優勢立即把數字人民幣輕易地轉換成為任何一種國際貨幣,又或者該國家需要的任何一種交易平台上的其他資源或商品。

馬浩文認為,這個模式也可以伸延至各個國家的股票債券市場,由港交所和各國交易所合作利用預託證券或債券形式,在香港利用其他國際流通貨幣交易。他表示,這些建議都是充分利用好內地科技及大數據能力,加上香港多年來在金融市場上累積的數據分析經驗、風險管理經驗和本身在經濟上的自由優勢,為香港金融行業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政策小資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資渠道,依託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進入香港上市集資平台,將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一帶一路」倡議亦為香港金融業帶來的機遇。香港可以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國際投融資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跨國企業財資中心以及綠色金融中心。

【專業服務】推動內地放寬准入 深化專業服務合作

「一國兩制」優勢和國家政策支持,為香港拓展與其他地區的專業服務合作增加很大機遇。有專業人士認為,特區政府應以新思維和新視野制訂政策措施,為香港各類專業人才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拓展與內地城市的行業互認範圍,為香港的專業人士和行業發展開拓更大空間。

經民聯主席、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香港當前最明顯的經濟發展方向,莫過於把握國家政策機遇,以及由此衍生的對專業服務的殷切需求。特區政府應以新思維和新視野制訂政策措施,為香港各類專業人才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並為新一代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機遇。

他建議特區政府應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政府部門和業界合作,積極落實2020年6月實施的CEPA服務貿易修訂協議推動在大灣區「先行先試」,促進內地放寬市場准入,將更多的香港專業界別及企業納入互認範圍,以及放寬香港企業和專業人士參與內地建設工程項目的限制,將「先行先試」範圍由廣東延伸到其他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投資、創新科技、環境保護、檢測認證、仲裁服務等領域深化合作,以及爭取讓港企獲得與內地企業相同的政策和財政支持。

群策群力 發揮集聚效應

同時,特區政府還應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政府部門群策群力,完善支援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大灣區互通共融與創新,發揮集聚效應,並就各種體制障礙和區劃限制,設法打通經脈,在行業對接、資訊溝通、資源配置等方面加強協調,以專業化、法治化和國際化促進三地專業服務業融合發展,達至資源分享和優勢互補。

政策小資料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強化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深化落實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對港澳服務業開放措施,鼓勵粵港澳共建專業服務機構,促進會計審計、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管理諮詢、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建築及相關工程等專業服務發展。

【商貿】發揮聯繫人角色 助力「帶路」建設

貿易是香港傳統四大支柱之一,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中,香港的貿易發展有必要抓緊機遇發展。有貿易專家表示,香港要緊抓「十四五」規劃、國內國外雙循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主動積極尋找商機,與不同的海外國家合作和把握RCEP機遇,發揮聯繫人的角色。

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貿發局內地商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至穎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國內國外雙循環大政策支持下,香港應該發揮連接內地和國際的角色,加強內地與國際經貿聯繫的機會。他並指,每年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都能為企業提供商貿機會,建議企業要主動尋找商機,與海外展開合作,並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林至穎強調,香港應把握RCEP為港資製造業帶來的機遇。工業產品貿易方面,RCEP將劃一豁免進口關稅約92%,並消除了成員國之間的貨物貿易非關稅壁壘,採用單一原產地規則,將區域價值含量標準訂為40%,即與各國原有協定的水平相同或更高。

增加貿易彈性 分散依賴風險

他亦提到,港商投資外地製造業的體量可觀,可借此減省清關時間和程序,增加貿易的選擇和彈性,分散依賴歐美市場帶來的政策風險。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貿易中心地位,深化內地與港澳經貿合作關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中央和東盟十國、澳洲、日本、韓國和新西蘭共15個經濟體於去年11月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作為區內的物流中心及樞紐,香港是RCEP成員的緊密貿易夥伴,在區內貨物貿易中轉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香港特區政府與國家商務部於2018年在「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委員會」下,成立「內地與香港『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專責小組」,統籌協調內地與香港在經貿合作領域中,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事宜。

【旅遊】加強交通建設 直達內地各區

要鞏固和發展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香港就要善用國家政策機遇。有旅遊界人表示,融入內循環將可為香港旅遊業帶來更大市場。香港要加強交通往來的政策措施,從海、陸、空三方面加強交通建設,為旅客來港創造便利條件,令香港旅遊業更上一層樓。

配合旅業發展 先做好融入內循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國旅行社董事長盧瑞安表示,國家在「十四五」規劃內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加上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定位,代表將會有四方八面的旅客來到香港,故香港在交通往來方面的政策措施需要加強,以配合旅遊業發展,並先做好融入內循環的工作。

他指出,特區政府正在推行「一程多站」行程,致力與區內其他旅遊目的地的旅遊推廣機構合作,吸引更多旅客以「一程多站」行程到區內遊覽,盡享香港及鄰近旅遊目的地多姿多彩的旅遊體驗。因此,除了航班外,特區政府應該善用高鐵,加密高鐵的班次和盡量讓高鐵直達內地不同地區,減少旅客需要轉車的等候時間,及和不同城市合作制定相關過境免簽的政策,以此吸引更多旅客到港,提升香港在這方面的樞紐地位。

盧瑞安還提到,廣州南沙港是一個發展非常好的地方,如果讓南沙港和香港的遊艇互相往來,加上郵輪的旅遊服務,相信可以進一步提升和推進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

政策小資料

中央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大灣區旅遊發展,依託大灣區特色優勢及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構建文化歷史、休閒度假、養生保健、郵輪遊艇等多元旅遊產品體系,豐富粵港澳旅遊精品路線,開發高鐵「一程多站」 旅遊產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上,中央提出要積極推進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互辦旅遊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提高沿線各國遊客簽證便利化水平。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郵輪旅遊合作。

【創科】配合智慧城市群 提供創科中轉

創科是香港需要抓緊的發展機遇。多名創科界人士表示,除目前的發展方向外,香港在創科發展領域還可以利用處於「一帶一路」核心位置的優勢,成為連結國家與國際的一個中轉站,將國際上優秀的科創人才,結合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內雄厚的科研基礎設施及廣闊的市場空間,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科創中心的角色。

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文銳表示,要發展智慧城市群,每個城市都需要進步,所以需要解決每個城市之間的人流、物流、錢流和信息流。

他說,粵港澳大灣區有11個城市,其中之一的香港非常有機會成為「中間連接點」,所以必須把握好這個角色。目前,內地有很多發展良好的科技,香港可以配合智慧城市群,提供創科方面的中轉服務,將內地的技術出口至國外,同時將內地有需要的東西由海外轉至內地。

需加強推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

他並認為,香港需要加強推進電子簽名證書互認工作,推廣電子簽名互認證書在公共服務、金融、商貿等領域應用。他並建議香港加強發展網上仲裁服務,設立網上仲裁平台,方便不同的人。

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迪則表示,香港位處「一帶一路」的核心位置,與環球眾多地區緊密相連,完善的交通基建設施令香港可以在5小時的航程內,抵達世界過半人口所在的超過190個地點。這是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不能夠比擬的,所以香港在科創方面應該好好把握利用這個優勢,成為連結國家與國際的一個中轉站,將國際上優秀的科創人才,結合大灣區內雄厚的科研基礎設施及廣闊的市場空間,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際科創中心的角色。

他建議,特區政府除應推出更多簡化引入國際優秀科創專才的政策,以及透過住屋、醫療、子女教育等支援,提升香港對國際科創專才的吸引力外,更應為科研成果轉發為應用產品提供更多財政支援,例如為大專院校團隊的研發成果提供配對投資基金,促使更多應用成果「落地」,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政策小資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建立有利於科技產業創新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創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動。要建成智慧城市群,推進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和珠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粵港澳智慧城市合作,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數據端口,建設互通的公共應用平台,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智能感知網絡以及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空間信息服務平台等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十四五」規劃亦提出要深化內地與港澳科創合作關係。

香港特區政府與國家科學技術部於2018年9月20日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加強創新科技合作的安排》。該文件包括其附件《內地與香港創新科技合作聯合行動計劃》是近年兩地共同推動各項創新科技合作的行動指南和綱領。創新及科技局與科技部亦於同日簽署《科學技術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關於開展聯合資助研發項目的協議》,成立「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以支持及鼓勵香港與內地各省份的科技合作。該計劃已於2019年4月正式推出。

【人文灣區】深挖文化基因 塑造原創IP

文化產業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動力,而香港亦有優良條件發展這項產業。有政界人士表示,香港應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獨特文化影響力,打造培育產業鏈條完善、創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齊全的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集聚地,並積極培育相關領域的香港人才,為他們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湖北省政協港區委員、香港島婦女聯會主席金鈴表示,香港文化創意產業有着良好的發展基礎,長期以來香港都是亞洲的創意中心,數碼娛樂、設計、漫畫、影視、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在業內均享負盛名,具有廣泛影響力,因此發展具有知識型、創意型及服務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必將為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形成有力支撐。

她建議香港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結合大灣區獨特文化影響力,打造培育產業鏈條完善、創新要素富集、配套功能齊全的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集聚地,並深挖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創IP,打造一批國際性的中國文化品牌。

推進文化藝術領域人才對接

同時,加強本土創意人才的培養和造就,將設計、媒體、藝術等融入到各個階段的教育中,進一步推進內地與香港文化藝術領域人才對接,便利香港文化創意人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學、就業、創業,培養一批真正認識內地與香港文化、既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律又懂國際化經營理念的複合型人才,讓青年人才在大灣區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自己的價值,進而推動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及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

政策小資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蹟、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