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接受訪問時指出,達德學院成立的背景就是戰後一段尷尬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內地已經開始進入內戰邊緣。在國民黨控制的城市裏,有不少中國共產黨的相關人士會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因此當時有不少的有中共背景的學者、文人和民主人士都來到香港避難。當時香港還有不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從內地赴港的青年游擊隊員,他們往往因「證件不足」「手續不合格」等種種藉口,被香港的學校拒之門外。

劉智鵬說,在香港辦一所大學,既可以安置來港的文人、教授,又滿足青年們的求學需求,為未來中國培育人才。在周恩來和董必武的指示下,達德學院很快開始籌辦。達德學院由民主人士出面管理和營運,中國共產黨則對辦校方針和原則進行支持和指導。達德學院於1946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首批約180名學生,10月20日正式上課。課程的編制全面系統,體現出一種明顯的實用精神,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其目的就是在短期內培養出有專業技能的人才,為建立新中國所用。

劉智鵬又指,1949年2月22日,達德學院被港英當局關閉,學院先後培養了約1000名學生。師生們離開校園後,很多人隨即北上,有的回到閩、粵、贛前線參加解放戰爭,有的在華南地區接管當地財經機關,有的到北京參與其他革命工作,為新中國建立和建設作出貢獻。還有約70名商業經濟系的學生,在建中專科學院財政班和銀行班繼續培訓後,有的前往華南解放區,在新創辦的南方人民銀行或稅站等部門工作;有的則跟隨解放軍進軍,接管國民黨的金融、財政、海關等部門,成為新中國的財經幹部。達德學院的老師和創辦者們也在不同領域參與新中國革命和建設:李濟深後來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章乃器擔任糧食部部長,等等。

達德學院被關閉後,芳園產權幾經易手,目前由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所有,主樓即那棟別墅,現名「馬禮遜樓」,於200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如今的達德學院,綠樹掩映,不時有市民前來參觀,緬懷那段傳奇歷史。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