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蕊 河南報道)一場暴雨考驗了城市建設與城市治理。每逢汛期,城市地下排水網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等詞也常被提及。鄭州特大暴雨引發嚴重城市內澇,導致社會停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受極大損失。救災同時,應反思究竟該如何緩解城市內澇,如何進行城市建設與治理。為此,清華同衡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所長彭劍波博士接受記者專訪並發表了他的看法。

彭劍波表示要從六個方面治理城市內澇。首先要關注地域性,要堅持因地制宜理念,不論是在城市建設的選址上,還是在城市排澇系統的建設上,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進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和規模要匹配城市的發展。「在一些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和人口巨型高密度城市,如鄭州,尤其要重視地下空間和地下軌道交通的排澇。」
第二要充分發揮城市體檢的作用,切忌走形式,要全而透、嚴而實,避免報喜不報憂、避重就輕。對於城市內澇等典型城市病,早體檢,早發現,早治療。切實堅持問題導向,做好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對排水等市政基礎設施先體檢再治理,完善「規—建—管—運」閉環。
第三要發揮自然力。要注重自然排水系統的功能與作用。要進一步加強流域治理和排澇管理,特別需要落實好黃河、長江等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彭劍波認為,排澇系統不只是多建立人工排水管網設施的問題,也要特別注重自然系統排水功能的發揮。要對自然排澇系統的作用重新認識、提高認識,進行分析研究,使其可修復、可利用;重視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的系統化涵養,制止城市建設對自然排水系統的切斷和阻隔。
第四是推進協同化。要進一步加強聯動治理和協同應急機制建設。「在科學預警的引領之下,建立更加完善的多部門協同會商機制和高效及時的聯動應急機制,不僅是跨部門,也要做到跨行政區、全流域協同聯動。比如包括氣象、應急、交通、市政等在內的協同機制建設。」
第五是秉持發展觀。城市排澇設施和系統的規劃與建設都應堅持發展觀。在排澇為代表的「城市生命線」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適度超前,預留彈性,預留空間,用於支撐城市未來發展。城市基礎建設應做到實用、好用、管用,不僅能管今天,也要能夠管長遠。
第六要注重科普化。要堅持常態化、大眾化的科普工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比如在十分迫切的應急教育方面,應該進一步加強全民科普,從娃娃抓起,增強災害意識和科學應對災害能力,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犧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