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雨季是一段令多數人煩惱的時光,但對於「為食」的吃貨來說,卻是一段令人胃口大開的好時光。因為,雨季是多數可口的菌子生長旺盛的時期,因此,在很多吃貨口中雨季便被稱為菌子季。

素食已久的本呆自然是愛吃菌子的。大多的朋友以為我是因為吃素才愛吃菌子,並不知道我是從小就愛吃菌子的。我的義父方征是一位熱愛演藝事業的非著名演員,也是一個非常「為食」的吃貨,義父常年在北京,父女二人一南一北相隔千里,他對我的日常關懷多是發信息問「吃了沒?吃的啥?」以及叮囑「好好吃,多吃點……」

不過因為「老眼昏花」,一次我發朋友圈晒自己吃松茸刺生的時候,方爸爸心疼地跟帖道:怎麼不好好愛惜自己,只吃幾片菌子?看到我回覆說這一片菌子就要幾十大元的時候,方爸爸便放心地沉默了。

為了義父的放心,我隨口報出的價格自是有誇張的成分,但是若去認真地計算,松茸作為一種食用的菌子來說,價格實在是有點貴了。然而再認真地一算,如今大多菌子都和其它瓜果蔬菜一樣,一年四季皆能在溫度可自由調控的大棚裏培植出來,作為只能在特定的土壤、溫度和乾淨無比的環境裏才能長成的松茸,並沒有對不起它的身價。

長輩對於自己所關愛的後輩「吃了沒,多吃點」多是源於記憶中的飢餓。我的年紀雖還不算太長,但也經歷過食不果腹的日子。當然,因為父親的工作和收入的關係,亦從未真正地「食不果腹」,只是見證過旁人的飢餓而已。也是源於父親的工作,我時常被寄養在父親的親友家中,久而久之,習慣了被寄養的生活,便總是「既來之,則安之」。

那一年是在中原地區的山中,不記得地名,只記得山中有流水,山腹裏長有魚腥草,山頂卻是有着一大片只在平地上才有的草坪,山頂有草坪並不奇怪,在雨後,草坪上長着的一片白色的草菇卻是讓我感覺震驚。我自小見識比讀書少,未見到那片草菇之前,曾在書上讀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幾個出家的年輕和尚,想念出家前吃過的肉味卻又吃不上肉,一次雨後碰巧在寺廟外的草地上發現了大片的草菇,摘回去煮食,竟從中吃出了肉味,從此便把草菇當作是回味俗世的一種念想。

後來我鼓動親友家的一群大孩子們把山頂的那片草菇採回去,用蒜苗炒了吃,那天的晚餐,大家果真都在菌子裏吃出了肉味。再想去採,天卻一直晴着,草菇再沒有長出來。再後來父親就把我接了回家,在別處卻是再也沒有見過草菇。再再後來,市場裏也有人工種植的草菇賣了,買了回去做了吃,總是一股似乎浸過水的難以描述的味道,因為,那些草菇都是人工種植出來的。迄今為止,我再也沒有吃到過從前的草菇的味道。其它的菌子我也常吃,但是常吃,也常失望,無法人工種植的松茸便在後來成為我最常吃的一種菌子。

然而對於一個「孤寒」的寫作者來說,花千金去吃一點菌子,是不如花千金去讀幾本書的。於是,每一年的菌子季,我只吃幾朵松茸菌嚐鮮,餘下的時光和金錢,都拿去讀書,期待在書裏發現更有味道的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