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志》的歷史意義與責任」主題講座昨日(1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5位學者在現場講述《香港志》的意義與影響。

「《香港志》的歷史意義與責任」主題講座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地方志中心圖片)
 

《香港志》編審委員會首席召集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表示,《香港志》內容廣泛,是香港前所未有的浩大文史工程。知名學者的踴躍參與,亦有助確立該書的權威性和學術價值,使其成為社會各界全面認識香港古往今昔的重要文獻。由於該書涵蓋香港的自然地理、經濟、人口、管治、制度及文化,相信可以幫助香港人了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根源,培養歸屬感和凝聚力,這對現時的香港社會尤為重要。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冼玉儀指出,《香港志》可以讓香港人知道「自己來自何處」,認識到香港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說,《香港志》一方面參考內地的規範、吸取各地修志經驗,另一方面也根據香港的具體情況,採取最適合的修志模式進行編修。

香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表示,《香港志》可以讓社會各界對香港的歷史有初步的了解,歡迎更多學術界、特別是史學界的人才參與編修工作。

主編之一、香港嶺南大學前校長陳坤耀表示,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香港既是「見證者」與「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和「貢獻者」。港青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認識香港與國家命運相連的歷史淵源及密不可分的發展關係。

《香港志》的記述範圍上至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活動,下至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書66卷預計於2027年完成,超過200名專家學者以不同方式參與和支持。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