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經歷了2019年的「修例風波」和2020年的新冠疫情威脅,在香港國安法的護駕下,今年的香港回歸紀念日「七·一」多了一份祥和,時值中共慶祝百年建黨活動,市面上更多了一份紅彤彤的色彩。疫情尚在,人們未能盡情狂歡,但平靜和安寧相信是市民當下最渴望的。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首次授予的「七一勳章」頗受人關注。在這份29人的授勳名單中,有最年輕的已故鄉村幹部黃文秀(30歲)和最年長(101歲)的兩院院士陸元九;既對年僅33歲的衛國烈士陳紅軍追加勳章,也授予以歌曲激發人心的91歲高齡作曲家呂其明;既有長期深入基層、幫助孤寡老殘如來自安徽的李宏塔,也有80多歲高齡仍堅持帶着心臟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科研工作的工程專家吳天一和百歲醫生兼全國勞動模範辛育齡等等,當中包括5位少數民族人士和3位已故者。可以說,事跡很全面,也很具代表性。

閱讀得獎者的簡介及有關生平事跡,他們都是在社會最需要的時刻,走在或留在最前線工作的人,對國家、對社會、對事業的付出和貢獻都是實實在在,有血有淚的,像黑龍江出生的張桂梅早年喪母、中年喪夫,自己也患過重病,卻在病癒後於雲南麗江創辦內地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協助貧困山區超過1,800多名的女孩走進大學;而壯族女青年黃文秀在北京師範大學取得法學碩士學位,本來可以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卻志願到貧困的村莊負責扶貧工作,在一次山洪暴發中因公殉職,時年30 歲……

這些獲獎者都是經歷了多年的付出,顯然不只是「打好這份工」,而是懷有對生命、對家園的熱愛和珍惜,更有捨小我、成就大事業的精神,並貫徹始終,令人感動。

回頭看看我們特區政府的授勳名單,雖然名字都是「響噹噹」,我不能說那些位高權重的商賈名人對社會沒有貢獻,但比較起來,當中不少的事跡真的蒼白很多,在普通市民看來,甚至覺得離地,別說感動了。而對在任高級公務員和官員的嘉許,更令人莫名其妙。畢竟,受薪打工和傑出貢獻,應該有所區別吧?

雖然香港的授勳制度有其傳統,但時代在變,政府的思維是否也應該隨之調整呢?香港社會不乏感動人心的好人好事,官方的視野是否可以擴大一些?多看看平凡人物的特殊貢獻?

兩種勳章,兩份名單,看出兩套獎賞思維。政府當然要關注政經大事,但在官商以外,還有各行各業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