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修例風波」是外部勢力煽動下的港版「顏色革命」,雖然外部勢力否認其在事件中的角色,但一篇發表在全球知名學術刊物《美國經濟評論》6月期刊的論文,卻讓他們露出馬腳。這篇研究如何在香港「激勵」抗議運動的論文不打自招,道出一千多名香港的大學生被當成「白老鼠」推上街頭抗議的事實,成為西方介入香港動亂的鐵證。
這篇題為《持續的政治參與:社會互動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動態關係》的論文,由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慕尼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內的多名「學者」合作撰寫。從2017年開始,這批「學者」開始資助港科大的學生參加香港七一遊行,美其名曰「社會實踐」,再將學生參與黑暴、擾亂、破壞香港穩定的過程和結果,當成「學術成果」堂而皇之地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作者透露了「激勵」細節,一共招攬了1100名科大的學生,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後者會得到數百元「勞務費」,條件是參與2017年的七一遊行,結果發現「激勵」措施有效,遊行人數因此增加了一成。更令作者「引為自豪」的是,一次性的激勵動員會產生積極後果,如2018年七一遊行參與率又增加五個百分點。而且,這種對持續政治參與的促進並非通過改變受試者的政治信仰,而是與社會互動存在關連,比如在遊行現場建立的「友誼」。的確,黑暴期間「遊行者」以「手足」互稱,「手足」成為他們共同參與暴亂而得到的共同身份。
「實驗」還特別設計了有關港鐵的情節,參與者被要求前往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港鐵站,記錄期間可接觸多少人,並記下站名、所處位置及拍攝照片佐證。難怪港鐵站後來成為暴徒重點襲擊的目標,原來早已通過「研究」而「踩點」。
更昭然若揭的是,作者聲稱通過訪問數千名參與「佔中」的學生,得出香港年輕人走向激進的證據:八成八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兩成二支持用暴力追求所謂政治權利,而當學生被「鼓勵」匿名表達時,支持暴力比例達至四成。論文顛倒黑白,稱「抗議是香港穩定的源頭」,這與佩洛西的「暴力是香港美麗風景線」異曲同工。一名姓Yang的論文共同作者更在另一篇文章中聲稱「只要香港人以抗議相威脅,就可以限制北京」。圖窮匕見,抗拒「一國」、否認中央對港憲制責任,是貫穿非法「佔中」、修例風波及「立法會35+」的主軸線。
如果不是作者「炫耀」學術成果,世人還不知道參與社會騷亂的年輕人尤其大學生們,在西方搞手眼中不過是供他們操控「顏色革命」的工具,這是多麼可悲,又是多麼的令人憤怒!這篇論文反映了外力滲透香港社會各階層的冰山一角,也證明了中央和特區政府撥亂反正是完全正確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