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常聽人說:「女兒是父親的前世情人。」這句話出自哪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包括奥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德語小說家卡夫卡,以及台灣畫家兼作家劉墉等,還有不少當了父親的男人現身說法,談自己和女兒的關係。
按佛洛伊德的分析,女人有一種戀父情結,或許是異性相吸,或文化傳統的強者保護弱者(假設女人是弱者),父親一般較疼愛女兒,也較信任女兒,女兒也相對信任乃至崇拜父親。但信任的方法未必適合,乃至有可能變質。
以電影《父親可否不要老》中表達的為例,父親忘記了身邊很多人和事,唯獨記得女兒──雖然間中有誤認,亂發女兒脾氣,卻信任和依賴女兒。人老了,體弱身虛,往往有返老還童現象,既害怕孤獨,也對陌生人有戒心,對身邊的人極度依賴,害怕失去她的保護。影片中的父親就是這樣。
他總擔心女兒離開自己,不時製造一些麻煩,引起女兒注意,並埋怨女兒拋棄自己,卻沒想過女兒的幸福。女兒多次跟他說,自己很愛男朋友,希望搬去一起生活,遂為父親找專業護理員。但父親一方面或許脾氣壞,嚇走護理員,另方面可能有意趕走護理員,令孝順的女兒不忍心走。此時的父親,為了自己的晚年有人陪伴,罔顧女兒的幸福。這是父愛的自私一面──佔有慾,或者說病者恐懼的本能反應。這樣的現象在社會中有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女兒是父親的前世情人。」這句話在非正常情況下的表現或演繹,可以走向另一個可怕的極端-父親對女兒的佔有乃至性侵犯。輕者是父親不願意女兒出嫁,以便她陪伴自己,這多發生在那些失去配偶而又未能續弦的單親父親身上;重者就是不時成為轟動的社會新聞的父親對女兒的性侵犯,不少個案開始都只是父親對女兒格外疼愛,在身體接觸日益多下,父親產生了不應有的邪念,而年幼的女兒或出於聽話或出於無知,就「奉獻」給父親了。演變到最後,隨着女兒長大,不倫事被揭發,父女倆都付出沉重的代價。
所以,一些文學作品中描寫的浪漫情節或名人口中的諧趣之言,在另一些智力欠佳或受教育不足的人的理解上,可以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而女兒或女性,往往作為照顧者,承受的壓力和危險,極需社會的關注和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