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莉 浙江報道)耗時半年,花費1萬元,浙江文成「90後」女孩蘇清吾在自家院子裏親手造了一座榫卯結構與故宮同款的亭子。建造視頻放上B站,至今播放量高已達350多萬次,點讚超18.5萬次,而對於自己在網絡上的走紅,蘇清吾自己則表示有點意外。「我一直都很喜歡故宮,不管是它的建築還是別的展品都覺得好看。造這個亭子其實就是自己瞎弄,我也沒有想到會受到那麼多網友的關注。」她說,「中國傳統文化裏的很多東西我都很喜歡,以後也希望能夠更多地傳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生活美學,做這個亭子可以說是一種探索,接下來會嘗試更多。」 

廣告專業畢業的蘇清吾從事了半年的地產文案工作後毅然辭職做起了自由攝影人,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她希望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在做攝影師的兩年多時間裏,我接觸到了一些手作藝人,和他們成為了朋友。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工藝非常吸引人,漸漸也對傳統手作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建成後的與故宮同款的榫卯結構亭子。受訪者供圖

零基礎「啃書」現學現做

於是,她開始試着自己動手把舊木門改成沙發,搭泥窯燒小火爐,縫製傳統服飾等等,2019年更是在自家後院親手砌起了一堵與故宮同色的紅牆。「其實原本自己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造一座亭子起來,直到去年4月的一天,我突然覺得平時拍攝短視頻的背景只有一堵紅牆有點單調,於是就想着能否再建一座故宮同款的亭子來搭配一下。」

說幹就幹,可是沒有任何古建築知識的她着手就遇到了困難。「在我的家鄉沒有懂榫卯建築的師傅,就算有些木工師傅有點經驗,但他們最多就是做做傢具。我也找過專門研究榫卯建築的老師,但在你自己對這些完全一竅不通的情況下,其實是連要問什麼問題都不知道的。」於是,她只能通過相關專業書籍、現有的論文以及網上的短視頻自學了榫卯、斗拱、彩畫、地仗等技術,現學現做。

在建造過程中,蘇清吾發現「書本是書本,真正上手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的榫卯建築,最講究的是精密計算,一旦計算錯了,榫卯不密實,就要推翻重做,這對於學文科的她來說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亭子沒有圖紙,都是我邊學、邊想、邊試出來的,發現哪裏不對了,就再改再試。」

探訪故宮看亭子結構

「最難做的是屋頂,四個角要放四根斜着的脊木,它們要連到同一根橫樑上,相互間是有交叉點的。可能對好這邊的兩個點,放第三根的時候,因為相互作用,那邊又對不上了。牽一髮動全身,來來回回一直在調這個。」她回憶,「做屋頂就做了半個多月,當時感覺做不下去了,為此我特意去了一趟故宮,實地去看它們亭子的頂部結構到底是怎麼樣的,因為看照片或者視頻是看不到裏面的結構的。雖然最後做的還是比故宮的要簡單不少,但在那裏也找到了不少靈感。」

她笑着坦言,在建造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就是憑着感覺來解決。「比如做地仗的時候有一個步驟是要用過濾後的豬血加石灰水,當時請教了一位做金繕的老師,他告訴我做出來應該是綠色的,可我做出來的卻是紅色的,也不知道是哪裏出了問題。最後我還是直接用了,加到熬煮的桐油等其他原料裏後好像也沒什麼影響。」

「生活該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是我第一次造榫卯結構的建築,說實話有很多地方都比較粗糙,也存在不少問題。但是看着最後的作品,成就感還是挺大的。」就連曾經對她造亭子不怎麼理解的父母,如今也喜歡上了這裏。「他們開始覺得一個女孩子做這麼辛苦的事情好像沒什麼必要,不過看我堅持也就沒什麼意見了。建亭子的視頻放上網之後,我媽媽的朋友還拿着視頻問我媽『這是你女兒吧』,我媽感覺還挺驕傲的。」

如今,蘇清吾還在亭子邊種了很多花花草草,空閒時就會和家人朋友一起在亭子下喝茶聊天。她說:「這差不多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吧,生活就該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蘇清吾邊學邊做榫卯構件。 受訪者供圖

放長線學精細 做「好看」的文化

「如果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正有興趣的話,我建議大家可以好好去學一學,但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太着急。有的時候把時間線放長一點,3年、5年,你才能真正把它學好。」談到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蘇清吾表示,「我現在嘗試的很多東西,也都不是一下子會的,我也是通過這一兩年時間,慢慢一點點學會的。可能更多的是因為興趣,所以我願意去花時間更深入地學習這些東西。」

「當然,現在也有一部分年輕人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太大興趣,我覺得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日常很多傳統的東西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不好看』,比如像一些旅遊景點販賣的工藝品,大部分是批量生產的大路貨,而這些恰恰是大家日常最能接觸到的東西。」

她認為,要讓更多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第一步就是「審美在線」。「能讓大家先看到它是『好看』的,首先引起感官上的一種愉悅,然後才能讓你產生更多興趣去關注它。」「我後面視頻內容想做的,就是讓年輕人去了解更多傳統文化的東西,它的實用性或者手感可能不會特別好,但是我希望起碼在畫面裏它是好看的。」

蘇清吾在打造榫卯構件。 受訪者供圖

挑戰更高難度 仿唐亭下月「出爐」

蘇清吾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為了彌補第一座亭子建造過程中的技術缺憾,同時向更高難度挑戰,她的第二個作品—仿唐亭子將於6月底完成建造。

「第二座亭子在建造過程中得心應手很多,從結構到手工也會比之前的要好很多。像之前做的小鬥,中間鏤空部分應該是要順着木紋做的,但我當時沒這個概念就縱向去做了,在這次做的過程中就改進了,會美觀很多。另外,故宮亭的斗拱當時做的也是最簡單的,現在仿唐亭難度就大很多。」她透露,第三座小兩層仿宋式的亭子也已經在她的規劃之中。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東西我真的都特別喜歡,所以很多東西我都想去學,以後也想往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活美學這個方向發展。但是至於未來到底要做怎樣的產品,還是通過其他什麼方式目前也沒有具體的內容,現在也是在一個嘗試或者說是摸索的過程中。」蘇清吾續說:「生活美學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可能會用到的方方面面的東西。比如碗,我們普通人家裏用的基本是批量生產的,上面的印花可能有些還是歐式的。但是像汝瓷、白瓷的不好看嗎?也很好看,可是用的人相對就比較少。可能後期我還會嘗試去做陶瓷,甚至古代菜品這些比較日常的東西。」

「到時候等荷花開了去做一個荷花樣式的碗,然後把消暑的食物,比如涼粉之類的用荷花碗盛。夏天的荷花塘旁邊,拿着荷花碗吃東西會很有意境,景、物、人都能融為一體。」蘇清吾說着已經開始期待了。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