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賀鵬飛 南京報道)《香港志》首冊出版引發學術界廣泛關注,香港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俊義建議,在編纂出本《香港志》的基礎上,由相關權威機構牽頭,組織香港和內地主流學者,合作編纂一部《香港通史》。

圖為香港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俊義(賀鵬飛攝)

在《香港志》首冊出版之前,香港和內地均出版過不少有關香港歷史的書籍。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後出版過《十九世紀的香港》和《二十世紀的香港》,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顧問劉蜀永出版過《簡明香港史》、《香港的歷史》等書。

不過張俊義希望能有一個權威機構牽頭,組織兩地主流學者,在現有研究基礎上,結合編纂《香港志》的一些最新發現,合作編纂一部權威的《香港通史》。這部《香港通史》應該具有普及性,其學術觀念也被兩地學者共同接受。如果這一想法能夠實現,相信一定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此之前,中國大陸和台灣史學界曾於2016年合作編纂出版《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在兩岸乃至全球史學界均產生了廣泛影響。該書分晚清捲和民國捲,分別分為通史和專題史,論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來近代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系兩岸學界第一次合作、共同完成撰寫的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

既然兩岸能合作編纂史書,香港和內地又為何不能呢?張俊義認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具有強烈的自身特色,同時她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圖為香港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俊義(賀鵬飛攝)

因此,無論是《香港志》的後續編纂,還是未來可能編纂的《香港通史》,也應採取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在注意吸收各國學者對香港研究最新成果的同時,在編纂人員遴選上,可以考慮以香港學者為主力的基礎上,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祖國內地部分吸納對香港學有所長的專家學者加入,從而提升編纂水準,並且進一步擴大影響。

張俊義坦言,目前香港從事歷史研究的主流學者與內地同行仍缺乏深入交流對話與合作,雙方在一些學術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學術研究上雖然也有一些合作,但多數還是各自為政。

他強調,學術不怕爭論,兩地學者有不同意見都可以開誠布公地進行交流對話,只有交流對話才能形成共識。兩地學術界應在歷史和人文教育領域,多進行交流,並合作開展一些研究項目,或者合作召開一些專題研討會和學術活動。相關機構也可以發包一些涉及香港的研究項目,由兩地學者共同參與和合作完成。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