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仕珍 西安報道)4月29日,作為搭建我國空間站的「第一塊積木」,「天和」核心艙率先落戶於中國空間站核心位置。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獲悉,「天和」核心艙推進與補加系統由該院空間推進系統研製團隊負責研製,這也是截至目前中國航天飛行器當中最為複雜的推進系統。據悉,為了實現至少在軌運行15年的設計壽命要求,航天六院團隊創新性運用「三個首次」核心技術攻破研製關鍵難點,助力「史上最複雜」推進系統完美完成任務。

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升空。圖為執行任務的航天六院試驗隊。(受訪者供圖)

核心艙推進系統首次實現完全自動化

據了解,超長時間的在軌工作使核心艙增壓及推進劑輸送系統、控制和採集系統、發動機系統以及補給系統的可靠性面臨異常嚴苛的考驗,需要大幅提升冗餘度,從而保障一旦發生一重故障,設備仍能繼續正常工作;即使產生兩重故障,仍能確保飛行器安全。

航天六院801所載人航天推進系統部部長顧帥華介紹,較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實施「太空加油」的精彩表現,本次核心艙推進系統首次實現了完全自動化的高難度技術突破。科研人員為其研製出全新的自動補加程序,使其不再需要地面指令干預或是航天員的輔助,即可實現完全自主補加。

據介紹,「太空加油」技術和關鍵設備,由航天六院801所完全自主研製,科研團隊歷經十餘年艱苦拚搏,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完成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攻關,並通過多輪地面試驗驗證,首創國內自主研發的壓氣機及浮動斷接器,為我國後續大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首次將電推進動力應用到航天器

另一項創新,是核心艙推進系統首次將電推進動力應用到航天器上,除了配備4台軌控發動機、22台姿控發動機這些在航天技術中常用的常規動力以外,還額外配置了四台霍爾電推進發動機。

據了解,空間站在圍繞地球運轉的過程中,會因為地球引力影響軌道高度,需要發動機消耗額外推進劑來抬升軌道。而霍爾電推進系統以其推力小、精確調整、工作時間長的特性,「細水長流」地發揮作用,輔助空間站抵抗軌道衰減,維持在原定軌道上正常運轉,可有效節省核心艙自帶推進劑的消耗,保證推進劑的合理充分利用。

首次設計部分設備在軌可更換維修方案

根據核心艙在軌15年的壽命要求,航天六院801所研發團隊並結合實際需求和產品風險評估,在以往可靠性設計、安全性設計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維修性設計,首次設計了包括控制驅動器、霍爾電推進發動機氣瓶等設備可實現由航天員出艙在軌更換維修的方案。

據介紹,繼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圓滿完成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三次推進劑補加之後,壓氣機、浮動斷接器等關鍵設備表現完美,並且我國已成功掌握補加管路推進劑吹除技術,可保證補加管路清潔,後續可進行多次推進劑補加。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