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自然資源部26日發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地形地貌調查報告顯示,釣魚島屬於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陡峭,中央山脈山脊線呈東西走向,連接主峰高華峰和神農峰。

此次調查,旨在通過梳理歷史調查成果並開展專題調查研究,獲得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高分辨率海島地形數據,編制最新大比例尺海島地形地貌專題圖。
調查結果顯示,釣魚島屬於侵蝕剝蝕低山丘陵,地形陡峭,中央山脈山脊線呈東西走向,連接主峰高華峰(海拔362米)和神農峰(海拔320米),位於島嶼中南部,形成了北坡稍緩、南坡陡峭的地形格局。
釣魚島近岸有較為寬闊的淺海區域,尤其是東釣角附近,有寬廣的水下淺灘發育,並與飛嶼周邊淺灘相連接。
調查結果顯示,北小島屬侵蝕剝蝕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海岸類型為基岩海岸,海蝕作用強烈,發育有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海蝕地貌。北小島東南部的獅峰(118米)與其西北的鷹峰(125米)、蓮花石(62米)和孔明石(62米)等三個獨立尖岩,經海蝕平台連成一體。
北小島與南小島之間的橄欖門水深在10米左右,寬約200米。兩島的近岸淺海區域連成一片,西南側狹窄,而其東北側寬闊延伸近2千米,其間分布了一系列潮溝地形。
報告稱,南小島屬侵蝕剝蝕丘陵地貌,總體呈橢圓形,由島嶼主體拳頭嶺與東南的一個尖岩——拇指峰,經海蝕平台連接而成。地勢西北、東南高,中間部位低。
歷史數據結合衛星調查結果
報告指出,通過系統梳理歷史長期調查數據,並結合最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調查成果,持續跟蹤掌握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底地形地貌狀況,進一步補充完善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基礎地理數據體系,對釣魚島資源管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日媒反覆炒作中國海警巡航釣魚島

香港文匯報訊 據環球網報道,據中國海警微信公眾號消息,4月25日,中國海警2301艦艇編隊在中國釣魚島領海內巡航。
據日本共同社25日報道,當天上午10時15分起,中國海警局的4艘船隻相繼進入釣魚島周邊海域,並於上午11時45分開始離開。這是本月13日以來,中國海警局船隻再次進入釣魚島周邊海域,也是今年以來,日本第15次發現中國海警局船隻出現在釣魚島周邊海域。包括毗連區在內,已連續72天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中國公務船。另據日本第11管區海上保安總部(那霸市)發布的消息稱,這4艘中國海警局船隻是從釣魚島西南方向「侵入」,其中1艘船隻搭載了「類似機關炮的東西」。
另據日本《產經新聞》23日披露稱,日本外務省2021年版《外交藍皮書》除了將繼續寫入中日關係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外,還將「批評」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島周邊的活動「違反國際法」。針對中國海警法,《外交藍皮書》將寫入「從與國際法一致性的角度來看,其中包括有問題的規定」。
自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實施以來,日本媒體反覆炒作中國海警船對釣魚島的正常巡航,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並攻擊中國海警法「違反國際法」。關於中國海警法,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3月的兩會記者會上曾明確表示,這只是一項例行的國內立法,不針對特定國家,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實踐。實際上,包括日本在內很多國家早就制定和實施了類似法規。
關於中國船隻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巡航,中方已多次表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海警在釣魚島海域開展巡航執法活動,是中方依法維護主權的正當舉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