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4月22日,記者從寧夏涇源縣公安局獲悉,在寧夏涇源縣涇河沙南峽,當地河道治理工人發現一條大魚在瀑布下遊動,他以為是一條大草魚,就下河去看個究竟,在緊貼瀑布壁的水坑裏,看清了這條魚碩大的頭顱,身上還長着兩隻爪子,聯想自己在動物園見過的「娃娃魚」,他趕緊上網比對查看,發現和網上的「娃娃魚」長得一模一樣,就連忙報警救助。接警後,寧夏涇源縣公安局森林派出所民警趕赴現場進行保護。涇源縣緊急向寧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匯報請示,指令就近將這條娃娃魚放生於涇河上游。同時六盤山林業局野生保護專家拍照、拍視頻,與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等大學的教授共同進行鑒定,初步確定這條大魚為野生中國大鯢,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長1.35米,頭顱寬0.23米,體重達20公斤以上。根據涇河的水溫及食物來源判斷年齡在50歲左右。

野生中國大鯢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中國大鯢是一種兩棲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俗稱「娃娃魚」。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體形最大的一種兩棲動物,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最長的可達2米,體重為20千克~25千克,最大的達50千克。體色隨棲居環境色彩而有差異,背面呈棕色、紅棕色、黑棕色等,上面有顏色較深的不規則斑點,腹面淺褐色或灰白色。中華大鯢一般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岩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繫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並選擇有回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捕食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等。涇河涇源段具備這些生存條件,再加之固原周邊幾十年沒有人工養殖中華大鯢,黃河及其支流近年也發現了中華大鯢,因此這條中華大鯢可能是野生的。

據悉,目前,這條「娃娃魚」已被放生到涇河上游水流湍急、魚蝦豐富的溪流中。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