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馮雷)在河南省鄧州市一處有着300多年歷史的村落,延續着台灣省高山族的血脈。這個村被稱為「台灣村」,生活着來自寶島高山族的後裔。從1668年至今,高山族已經在這裏綿延了十幾代。然而,由於歷史原因,他們早已與在台灣的高山族宗親失去了聯繫。但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河南「台灣村」村民在台胞吳天璽的幫助下終於成功尋親。如今「台灣村」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基地,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合作。

河南「台灣村」由鄧州市張村鎮的下營村、上營村、尖兵營三個村組成。從鄧州市向北走20多公里,一塊刻着「台灣村」的石碑屹立在公路旁,赫然醒目。在「台灣村」的門樓兩邊,寫着「祖啟台灣源華夏,宗屯鄧穰融九州」與「枝繁葉茂木本深,江河流長水源遠」兩副對聯。從門樓向村裏走不到十米,北面便是一處年代久遠的墓葬,墓碑上「大清台灣慕義懇兵師祖合葬之墓」幾個大字映入眼帘。高山族陳姓第十一代後人陳朝選告訴大公報記者,這座墓是其祖先依那思羅與夫人的合葬墓。

高山族將士落戶河南
台灣高山族為何會在河南鄧州落地生根呢?據當地村民口耳相傳與相關資料顯示,1661年鄭成功率部收復台灣,高山族少年依那思羅在收復台灣的戰爭中從戎,後做了鄭成功副將黃廷的馬伕,為報黃廷將軍知遇之恩「馬走人隨」。
1662年,依那思羅跟隨黃廷部隊北上,當時被招募的迪摩達奧、安篤斯且、安達依魯等高山族兵將,也來到了大陸。黃廷在帶領部隊進京路上,受命將部隊沿途安置進行屯墾。他把13營5000兵卒沿途安頓,把最後的5個營安排在鄧州,依那思羅等高山族兵將在下營村安頓下來。後來,依那思羅與當地的一名姓岑的姑娘成親後,改姓名為陳年。後來陳年夫婦生育了4個兒子,分別取名元珍、元勳、元傑、元珠。另外幾名高山族兵將則分別改姓為周、蔡、黃、林,也在當地娶妻生子。

1682年,依那思羅再次跟隨黃廷隨施琅出征台灣,同時把二子元勳、三子元傑帶回台灣嘉義縣阿里山番社。這是依那思羅離開台灣後第一次回到家鄉。當要返回大陸時,依那思羅不舍留下母親一人留在島內,便把元勳、元傑留在了台灣,希望自己有一天再回台灣。但直到1718年依那思羅去世,再也沒回到台灣,後葬於鄧州。從此他在台灣與在大陸的孩子便失去了相互聯繫。
數百年來,在鄧州的高山族人繁衍生息,現在鄧州「台灣村」高山族後人約有1500多人,一直渴望能找到在台灣的高山族宗親。陳朝選父親陳相富說,他的族人們去世後都會在棺材下放一塊木板,好讓靈魂坐着木板回到台灣阿里山的故鄉。這個風俗一直傳承了300多年至今。

台商牽線成功尋親
當時在河南從商的台胞吳天璽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造訪「台灣村」,得知村民們尋親的迫切願望,深受感動,「我幫忙尋親的『台灣村』村民有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鄒族、卑南族共五個族八個姓(張、許、周、林、蔡、陳、黃、謝),他們的祖上在300多年前從台灣到大陸當兵,雖然歷經滄桑,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台灣的親人。」
吳天璽說,那是2004年的一天,她到了鄧州下營村,永遠忘不了村民們希望找到台灣親人的渴望眼神,「那種思親不能見的苦楚,那種靈魂沒有歸宿的迷茫,我感同身受。當我再次看到『台灣村』高山族後裔青年身上具有台灣原住民顯著特徵時,我堅信他們的故事是真的,於是答應幫他們找到台灣的親人。」

可是人海茫茫,如何尋找呢?吳天璽回到台灣後動用了所有的人脈,經過一年的苦苦尋找後終於傳來了佳音。阿里山鄉公所一位女村長告訴她,一名陳姓村民說很多年前親人到大陸當兵沒有回來。吳天璽再次趕赴阿里山。當地鄒族族長看到吳天璽帶來的河南「台灣村」家乘(家諳)上有用鄒族語寫的漢字時,便認定河南「台灣村」是鄒族人失散在外的族民。
吳天璽回憶起2005年8月兩岸高山族人團聚的那一天依然激動不已。當時,台灣阿里山鄒族的頭目、族長、勇士等5人來到河南鄧州「台灣村」與親人團聚,並在先祖依那思羅墓前祭拜。2009年河南「台灣村」的鄒族人後裔也去了故鄉台灣阿里山。在祭祀儀式上,鄒族頭目宣布鄒族新增一個部落──第八部落設在河南鄧州「台灣村」。

由於歷史原因,兩岸親人一度分離,但相連的血脈割不斷彼此的親情,即使300多年過去了,兩岸高山族人終於團聚、結束分離。「台灣村」村民們充滿期盼告訴記者:「兩岸終有一天會統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