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出席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會,在回應沙嶺「超級殯葬城」的選址問題時表示,會從設計上改善,但不會叫停計劃;另外,她表示正與中央商討恢復與內地通關的條件,研究擴大「回港易」措施,及開放給內地人士參與。毫無疑問,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港深同城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香港實在有必要以與內地協同的思維處理重大政策和規劃,站在新的合作視角審視可行性和利弊,努力達至更高水平的互利雙贏;若不能以協同思維處理發展問題,將不利香港真正把握合作機遇,最終受損害的是香港自己。

林鄭月娥透露,已經親自與中央商討本港與內地恢復通關的條件,包括將「回港易」措施擴大至廣東省以外地方,亦讓部分內地的人士參與,來港可以豁免檢疫。有關措施既方便更多港人往返兩地,又能恢復部分內地人士來港,對刺激本港消費、帶動經濟復甦當然有幫助,各方也希望措施能早日落實。但要看到的是,內地出於嚴防疫情輸入的防疫考慮,目前由香港返回內地仍需要隔離檢疫最少14天,因為本港防疫始終達不到「動態清零」,疫病接種率也未如理想,未能實現與內地防疫同步,與內地達成互免隔離檢疫的條件仍未完全具備。

可以預見,如果香港返回內地仍要接受隔離檢疫,擴大「回港易」措施及開放給部分內地人士參與,對於便利兩地人員往來、刺激本港經濟的成效一定會大打折扣,因此本港不少市民、業界人士、立法會議員均希望香港盡快改善情況,兩地政府可探討放寬相關免檢疫安排。特區政府和本港市民要充分認識到本港進一步提升防疫成效、早日實現與內地防疫同步的必要性,同時要充分意識到,在事關兩地利益的問題上,切實了解、重視、盡可能滿足雙方的關切和利益,對於通過協商妥善解決合作問題實在是不可或缺。

說到照顧兩地彼此利益和關切,沙嶺「超級殯葬城」議題正是一個港深兩地社會關注的焦點。「超級殯葬城」的選址距離深圳羅湖中心商業區不過數百米,屬於港深交融發展的黃金地段,亦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計劃的橋頭堡。在此重要地段設置「超級殯葬城」既有礙觀瞻,更會對巨大的潛在融合發展利益造成巨大浪費,對港深同城發展、大灣區建設亦沒有積極意義。香港文匯報聯同網媒《點新聞》就此事進行網上民調,逾3萬名網民表達意見,近99%投票網民均認為選址並不妥當,逾七成認為應在上址發展創科或商貿產業。本港土地供應本來就不足,發展新興產業、滿足市民居住所需都極之需要土地,在港深交接的黃金地段興建「超級殯葬城」不僅不合時宜,更暴殄天物。

本港有意見認為,沙嶺「超級殯葬城」選址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直用於殯葬設施,上址並無配合其他發展用途的設施,即使不用作殯葬設施,亦難以作其他發展。這其實與本港很長一段時間刻意不發展新界邊境地區,以此作為與內地保持距離的思維,有密切關係。香港回歸祖國近24年,「一國兩制」落實接近中期,香港與內地早已成為命運共同體,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是香港發展的機遇所在,香港早應摒棄這種抱殘守缺的過時思維。

國家衞健委日前發出通知,內地合資格港澳居民可免費接種國產新冠疫苗;深圳近日發布18條便利港澳居民在深發展措施,努力實現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港深同城化、大灣區一體化是大勢所趨,特區政府也應以大局觀和長遠眼光,兼顧港深利益和感受,重新審視沙嶺一帶土地規劃,合理運用土地,造福兩地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