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因應通識科改革而設的課程發展議會3月31日舉行會議,通過通識教育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為核心內容。課程仍屬必修必考,但不設校本評核(即獨立專題探究),並會為學生提供前往內地學習的機會。議會期望教育局讓優化方案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開始推行,以讓學生盡早受惠。現時正修讀高中課程的學生會沿用現有課程。
課程發展議會今日經詳細審議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相關科目委員會提出的優化方案,通過四科的優化方案,並向教育局提出建議。由於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性質不盡相同,它們的優化方案亦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四科的優化方案可釋放約100至250小時,有助學校提供更多元化的課程及照顧學生的多樣性。中文科和英文科主要是精簡或整合必修和選修部分,以及減少公開評核試卷數目或優化試卷設計。數學科不涉及課程和考評的改動,但會向教師和學生清楚說明,為照顧學生多樣性,學校可讓部分學生只修讀數學科必修部分的「基礎課題」及部分「非基礎課題」;並把延伸部分的課堂納入於常規時間表內。

此外,經審視相關情況後,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公開考試委員會今日在聯席會議上,通過由2021/22學年中四級開始停止開設組合科學和綜合科學科,以騰出空間,讓學校可同步優化其課程;學生亦可按意願選擇修讀與STEM相關的選修科目或應用學習課程。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是教育局上月諮詢中學界的建議科目名稱之一,其餘擬名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公民與文化科」及「社會教育科」。據了解,最終選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為科目名稱,既反映新科課程定位與內容,亦避免外界把該科與2012年擱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或舊制會考「社會教育科」有所誤解與混淆,以全新名稱較為恰當。
責任編輯:
蔡洋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