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的法國郵政局舊址。 網上圖片

江 鄰

近代有「銀行街」之稱的西交民巷,與有「使館街」之稱的東交民巷,原本是同一條胡同。這條胡同介於長安街與前門大街之間,是北京最長的一條胡同。即便後來一分為二,東交民巷仍以1,552米的長度位列第一。

有意思的是,名曰「交民」,卻是北京數千條胡同中與「民」最沒有交集的胡同。明清時期,兩條胡同主要是六部衙門辦公的地方。民國時期,西交民巷集中了多家中資銀行,包括由大清銀行改名而來的中國銀行,以及新設立的中央銀行北平分行、中國農工銀行、大陸銀行、北洋保商銀行等;東交民巷集中了法、日、美、德、俄、比、荷、意、奧等國使館,隨後多國又開設了銀行、醫院、郵局等機構。北京胡同是以四合院民居為主體的,這兩條「交民」巷卻官商雲集,華樓林立,別有一番風情。

兩條胡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大都皇城東牆外,原本有一條水路。1292年,開鑿通惠河連接南北大運河,運糧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帶,就地卸糧售賣,逐漸形成了一條以糧食交易為主的胡同。南方運來的糯米,北方人叫江米,這條胡同便被稱作江米巷。胡同裏設有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明代修建正陽門棋盤街,江米巷被截斷而成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清末民初改名為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

由江米巷而交民巷,反映了北京胡同的雅名化現象。所謂雅名化,是把一些被認為不雅的名字用近音字代替。比如,褲子胡同雅化為古直胡同,乾魚胡同雅化為甘雨胡同,紙馬胡同雅化為芝麻胡同,羅鍋巷雅化為鑼鼓巷……北京胡同的命名比較隨意,大多數是務實的,煙火味兒極濃。或以人命名,或以市命名,或以草木命名,或以地形命名。從元朝開始有胡同起,胡同名稱口口相傳,雅名化現象由來已久。但成規模的雅名化,發生在民國初年。政府為了加強市政管理,統一給每條胡同製作文字標牌掛在胡同口上。在製作標牌時,民國範兒就出來了,只借其音不遵其意,一大批胡同被改了名。

北京城有一條著名的南北中軸線。與西城轆轤把胡同大致對稱的,是東城史家胡同。這裏曾是蒙古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明朝時漸成規模。元明清三代、民國時期乃至新中國建立後,一大批官商學界頂級名人,包括史可法、李蓮英、傅作義、章士釗、華國鋒、榮毅仁、臧克家等,都在這條胡同居住過。這裏還是現代教育的發軔之地,清朝選拔赴美庚款留學生的考場,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在此中榜。全國婦聯、北京人藝、香港《大公報》駐京辦等機構也曾在史家胡同辦公。劇作家曹禺「文革」中受衝擊,一度被發配到位於史家胡同56號的北京人藝家屬院看大門。因了這種種機緣,史家胡同被譽為「一條胡同,半個中國」的建築人文標本,有「史上最牛胡同」之稱。

鑒於其歷史文化價值,史家胡同除了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四合院闢為文物保護單位,還專門建立了「史家胡同博物館」。博物館原址是民國三大才女之一凌叔華家的四合院。想當年,凌叔華多次在自己家裏舉辦名流雅士聚會,被稱為「小姐家的大書房」,與後來林徽因在數街之隔的北總布胡同舉辦的文化沙龍「太太的客廳」齊名。來賓包括繪畫大師齊白石、物理學家丁西林、才子徐志摩等,泰戈爾也曾是座上客。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女士將院子的產權轉讓給政府用於公益,建起這座北京市首家胡同博物館。博物館以史家胡同為樣本,形象地展示了北京胡同的建築風格、歷史變遷以及胡同文化的來龍去脈。

整個博物館佔地1,000多平方米,設有八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廳。各式各樣的圖片和實物展品,重現了不同時期的胡同生活。一個一個展廳看下來,彷彿一幅歷史風情長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其中一個展櫃裏,陳列着曹禺的一箋真跡:「我喜歡寫人……我感到人是多麼需要理解,又多麼難以理解。沒有一個文學家敢說,我把人說清楚了。」讀之再三,唏噓不已。

西有轆轤把,南有交民巷,東有史家胡同,北邊特別值得一講的,是一個名叫南鑼鼓巷的傳統街區。

南鑼鼓巷原名羅鍋巷,因地勢中部隆起形似羅鍋而得名。羅鍋巷南起平安大街,北至鼓樓東大街,於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京城全圖》時,鑒於羅鍋之名不雅,而胡同臨近鼓樓,且處於鼓樓大街以南,遂改名南鑼鼓巷。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城市格局中,羅鍋巷由南往北,是後市的核心區域。巷子兩邊各有八條胡同整齊排列,呈魚骨狀,整個街區猶如一條大蜈蚣,故又稱蜈蚣街。據說羅鍋巷最北處以前有兩眼古井,恰好成了這條蜈蚣的兩隻眼睛。這種整體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態,正是元大都棋盤式城市建築格局的具象體現。南鑼鼓巷作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元代胡同院落系統,生動展現了最富老北京風情的棋盤式傳統街區的魅力。

南鑼鼓巷一帶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更是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富集之地。胡同裏遍布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曾格林沁王府、武英殿大學士文煜的可園、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馮國璋故居、茅盾故居、齊白石故居、蔣介石行轅……當一個個文物建築出現在眼前,你彷彿感受到了歷史的脈動。

然而,真正讓南鑼鼓巷名聞遐邇的還不是它的歷史,而是它的現實。在北京舊城改造過程中,南鑼鼓巷憑藉其完好的元代里坊格局、明清名人府邸得以倖存。而有先見之明者從中看到商機,租下沿街民房,開起了風格各異的個性化店舖。這些店舖以低矮平房為主,裝修風格傳統樸實,成串的小紅燈籠迂迴騰躍,形象地演繹了四合院的格調和氛圍。

胡同裏隱約可見中國傳統的市井生活範式,門店內卻是富於異國情調的藍山咖啡和威士忌。行走其間,你會在古今交錯的時間裏悠然神往,在中西合璧的空間裏感受傳統與時尚的激情碰撞。這裏已成為北京新地標,成為時尚雜誌的報道點,不少電視劇在這裏取景拍攝,許多國外旅行者來此尋覓「迷失的北京」。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亞洲25處不得不去的好玩兒之地,南鑼鼓巷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