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陽

隨着5G移動互聯網科技大飛躍,以及相關產業爆炸性升級,移動終端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強關聯的必需品,面對這場洶湧而來的科技革命,香港新聞媒體不得不徹底改變思維,透過跨界出圈、升維和融媒實現升級,特別是老牌傳統媒體,在泛新媒體化深度實踐中產生出一些經典案例。在這個過程之中,各方媒體是如何蛻變?傳統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在內容傳播上是如何博弈?「互聯網+」思維發展方向又是如何?

案例一,網絡媒體爭先進入聚合時代

香港的新聞媒體市場相對飽和,據統計,截至2019年11月,香港有82份報紙和531份期刊(包括電子報),還有三家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兩家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以及12家非本地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和一家政府電台、兩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獨立營運的網絡媒體以及扎根在Facebook和YouTube上的新媒體,不難看出,在750萬人口的城市,擁有如此多數量的媒體,市場早已處於飽和狀態。

最明顯一次變化在2015年前後,隨着美國的Facebook和YouTube等為首的社交平台進一步擴大,香港憑藉特別行政區優勢,也都深度融入這些社交媒體中,社交媒體的迅猛發展,改變了網民獲取資訊的方式與習慣,繼而改變了終端用戶的結構,網民對資訊的要求逐漸提高,要更快速、更精準、更有互動性。例如,以前網民瀏覽新聞通常習慣在報攤購買報刊雜誌等紙製印刷品,或者選擇在這些媒體公司的網站做深度瀏覽,媒體想讓讀者看到什麼內容,全由媒體做主,媒體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取向影響讀者受眾,反之,不同的受眾就形成了不同群組,購買某一間新聞媒體的報刊、雜誌等出版物,廣告商也會根據受眾量和發行量分別投放廣告,這樣,一個閉合的供需關係就形成了。但是,到了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儘管也積極觸網,相繼推出新聞網站等,但長期處於報紙網絡版的經營模式,與社交媒體相比較,互動性、即時性和個性的劣勢尤為明顯。

於是,一些完全沒有紙媒背景的網絡媒體借社交網絡「東風」迅速冒起,例如「點新聞」「HKG報」和「港人講地」等,這些媒體從一出世就區別於傳統紙媒,帶有強烈新媒體屬性和氣質,往往在報道上更加突出個性,表現上自由度更多,這類新媒體代表更加註重透過社交網絡增加影響力,同時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聚合分眾特點,首先會幫助用戶的個人喜好做分類,用戶亦可以選擇該類網站重點推送哪類資訊,屏蔽哪類新聞內容,再經過平台對用戶一段時間的使用數據分析,得出比較清晰的「用戶畫像」,進而向其做更精準的訊息推送。

有本港資深傳媒人士指出,這就是香港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具有顯著特點的變革案例,即新媒體突出分眾功能,讓推送變得更有意義,讓新聞更有價值。這並非個案,而是一個群體效應。

案例二,藉助大議題打響品牌收割社交網絡紅利

2019年後,香港經歷黑暴等衝擊,不少網民都深度參與網上的輿論鬥爭之中,一夜之間,彷彿從新聞媒體到用戶、從內容生產方到二次傳播、從KOL到普通網民、從社交網絡到即時通訊平台,全都被牢牢釘上「藍」或「黃」的標籤。在這次暴亂中,傳統媒體紛紛尋求突破,實現了升級。有網民指,暴亂就如一次洗牌,逼迫好多媒體行業檢討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確定目標後進行升級改造。

之後,香港因受疫情影響,傳統紙媒的銷售狀況更是每況愈下,而從網絡上獲取資訊儼然已經成為疫下市民的普遍選擇,在網絡媒體的戰國時代,傳統新聞機構、新型聚合網站以及自媒體,全都蓄勢待發,等待機遇實現新突破。

其中,早已陷入財政困局的《蘋果日報》曾於2020年推出「付費訂閱計劃」,企圖藉此擺脫財困,並在社交媒體壟斷新聞傳播的局面下設法突圍,開設《果燃台》《果GYM》等新頻道服務付費用戶。《蘋果日報》在Facebook和YouTube上也空前活躍,借政治議題大展拳腳,在社交平台這個「客場」賺得不少人氣,其目的就是憑藉社交平台的影響力,將匯集的用戶帶到網站App中,下載訂閱並付費。

有學者和傳媒人分析指,在社交平台上主打政治議題吸引用戶,並將用戶下沉到App訂閱上,這種做法可被視作為本港網絡媒體的又一個帶有商業屬性的案例,其價值在於新聞媒體同社交平台的博弈中雙方互惠雙贏,當然,Facebook基於政治原因,在某種角度為《蘋果日報》搭檯唱戲的主觀因素不應被忽視。

必須提到,蘋果此次發起的訂閱行動,其實是一次「網上眾籌」騷,不僅帶來了一筆來自網民的巨額經濟支援,更主要是眾籌到了民意和人氣,一時間,蘋果日報的Facebook訂閱和讚好數暴漲,帶動其網站的日活量等數據激增,Alexa等排名網站上排位直衝前列。《蘋果日報》還透過政治事件扮慘打悲情牌,進而將自己扮為「真相媒體」、「良心媒體」,在社交平台上圍獵一眾認知感性的網民,其中不乏很多年輕網民。

不過,2020年初《蘋果日報》訂閱數開始大幅下跌,有本港大學新聞業學者分析指,《蘋果日報》借社會運動大打政治牌,吸引讀者訂閱,起初成績不俗,訂閱高峰期後出現下滑,與市民抗疫以及社會政治氣氛緩和有很大關聯。

但這種靈光乍現的做法並不適宜,蘋果帶頭開了一個壞先例,即透過政治議題綁架網民、綁架媒體道德觀,即使沒有國安法處理,也會因為社會回歸平靜、大眾回歸理性而步入衰退沒落。

案例三,深耕細作推動媒體出圈升維

再來分析建制陣營,以「點新聞」為例,點新聞成立於2016年,與傳統建制媒體「文匯網」等不同,也區別於「香港01」的倡議型媒體,「點新聞」是一個網絡媒體,沒有紙媒背景加持,也沒有重磅知名傳媒人坐鎮,在早已飽和的香港傳媒業夾縫中生存,起步頗為艱難。

「點新聞」早期將運營重心落在Facebook上,經過兩年運作,其Facebook專頁有近30萬訂閱,日均發稿80篇,帖文互動量基本保持在200至300人次,單帖平均觸及率為5萬,當時後台數據分析顯示,主要受眾為35歲至55歲網民,男性用戶佔壓倒性的67.8%。

很長一段時間,「點新聞」在社交媒體的流量帶來了比較可觀的社交價值,包括「Organic Traffic」(自然流量)、「Direct Traffic」(直接流量)、「Search Traffic」(搜索流量)、「Social Traffic」(社交流量)等,繼而,在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優化)中表現突出,例如在谷歌輸入時政關鍵詞後,搜索結果較多推送「點新聞」的相關鏈接內容。

但在2019年,點新聞專頁被Facebook關閉,積累的全部數據和會員人數瞬間清零,其後Facebook更是先後16次關閉「點新聞」的帳號,實以徹底封殺。由於「點新聞」此前疏於建設自己的主網站,所以在社交專頁被關閉後,所有的歷史數據和會員積累被連根拔起,「點新聞」徹底銷聲匿跡。

痛定思痛,「點新聞」隨即開始全心全意搭建自己的官網和移動端App,又在5G時代加強視頻採編力量,在YouTube上開設頻道。

經過一年的時間,「點新聞」開通全新官網和App,從網站架構上看,是一個標準的聚合網站;從定位上分析,是一個立足本港,輻射大灣區的本地化新媒體;從新聞報道上觀察,是一個橫向有廣度、縱向有深度的新聞機構;從功能上研究,是一個包羅資訊、公共信息甚至線上支付的綜合中心,儘管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但是其走向和定位基本上是正確的。

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由亂及治,「點新聞」也準確把握民情走向,每個月推出一個主打議題,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時政議題,還包括「土地房屋政策」「關注青少年」「教育資源優化」等民生議題,更經常與特區政府和香港警務處合作,推出專題片和警隊一哥專訪,在大灣區框架下與廣州電視台合作,融入「花城+」專項,推出軟性產品「港·拉闊」「打卡點」「100種味道」等生活化內容,以及聯合舉辦網上直播帶貨活動,邀請薇婭、曹永廉等兩地知名人士帶貨。以上一系列新動向成功吸引很多年輕用戶,受眾數據上呈現明顯變化,女性用戶由原來的23.7%迅速增至42.1%,18歲至30歲的年輕用戶增至四成。

值得思考的是,兩年前,它還是一個以政治新聞為主的小型網絡媒體,如今成為一個敢於主動設置議題的綜合型聚合網站,且影響力逐步擴大,甚至一些時政議題報道多次被連登網民引用,可以說是擴大了政治光譜。

筆者認為,「點新聞」的經驗並不存在偶然性,主要是憑藉有質量的獨家報道吸引用戶,依靠生動有趣的原創內容爭取讀者,在很多建制派網絡媒體仍然鎖定政治議題的時候,「點新聞」悄然轉型,實時更新大量市民關心、網民關注的民生內容,還包括一些政治娛樂化的搞笑綜藝,這些主要以視頻形式發布在YouTube上, 獲得大批網民支持,而YouTube用戶往往區別於Facebook用戶的碎片化瀏覽習慣,更加專註垂直和深度內容,截至2021年3月,「點新聞」YouTube頻道訂閱數接近20萬。

綜上所述,「點新聞」實現了小網站到綜合型網站的蛻變,悄然地透過跨界和出圈實現升級,可以說,他們較好踐行了「互聯網+」,從互聯網+政治,逐漸擴大為互聯網+民生、互聯網+經濟、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文化等,形成了媒體服務新矩陣,在新聞+服務的模式上,提昇平台的用戶粘性,穩固了最早一批忠實用戶,算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三個案例均處於特定條件下,看起來不具有可複製性,但深入研究就可以準確找出它們之間共同規律,本港的網絡媒體資源少,無法跟內地網絡環境相比,但即使在資源並不充足的現狀下,我們依然有各種機遇,首先是在社交平台壟斷下,與社交平台保持競爭和合作的互惠互利關係,找準這個平衡點,便可確保自己聲音不會被淹滅,還可以相互借勢實現互惠互利;其次是善於經營,不但要影響受眾,更要有意識地培養用戶,在「互聯網+」實踐中,將「互聯網+1」變成「互聯網+Anything」,只有不斷突圍、出圈,才能將媒體的影響力做大,新聞報道才能有活力和新鮮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堅持內容為王,再好的熱鬧場面也留不住容易變心的網民,只有一直做有深度、有話題性的原創內容,才會得到網民死心塌地的支持。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