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舞劇《到那時》於3月19、20日登陸國家大劇院,拉開首演帷幕。記者獲悉,該劇由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團長楊奕和優秀青年舞蹈家潘永超、郭亦鳴、李禕然領銜主演,通過聚焦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市黃埔區,以當下最具創造力和科技實力的創業者為主角,反映當代高新科技浪潮大背景,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發展,閃耀着奮鬥與夢想的光芒。該劇還將於4月1日2日,於廣州大劇院上演。

該劇總編導、國家一級導演佟睿睿表示,每幕大體以10年為基準,對應改革開放創業發展拾級而上的重要節點,10年一夢想,10年一現實,這是不斷實現、又持續憧憬「到那時」的澎湃歷程。這也是本劇着墨的大意象,浪潮翻滾,乘勢而上,每一滴浪花都有說不盡的精彩。「我們把目光聚焦在父子倆身上,講述他們個人命運同大時代浪潮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舞劇《到那時》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攝)

她表示,浪潮是時代的意象表達。舞劇每一幕都以具有特定階段特殊氣質的群舞開始,營造浪潮那裹挾一切的巨大力量,引領每一幕的鋪陳展開。每幕律動各異,但相承遞進。從改革開放初期艱辛起步到90年代迅速擴張,直至近似「野蠻」生長後遭遇泡沫破裂,既見證父親一代的刻骨銘心,也醞釀並迎來新的一代。這種代際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創業方向上,同時也滲透進個人情感之中。此外,此部舞劇選取2008年汶川大地震作為「破」與「立」的轉折象徵,開啟父子和解、承繼創新的新階段。從被時代裹挾,到在時代中弄潮,再到引領時代前進,人們越來越從容自信。

舞劇《到那時》劇照 受訪人供圖

中國歌劇舞劇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作為現實題材舞劇,《到那時》在舞蹈語彙、舞台呈現等多方面都做了大膽的嘗試。該劇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代背景,分為改革開放初期、九十年代、零零年代、當下及未來四個時間框架,敘事線索聚焦於身處改革浪潮前沿廣東黃埔的一家人,在父與子兩代創業者身上展現時代賦予個體的機遇與挑戰,將「小人物」與「大時代」相織,把「小地域」融入「大視野」之中。

舞劇《到那時》劇照 受訪人供圖

此外,記者注意到,該劇的舞台呈現追求凝練、純粹、高級的審美氣質,沒有繁複的裝置、花哨的技術、堆砌的手法,以線和面構成的幾何圖形作為視覺表達的主要工具,利用多媒體與燈光的光影作用構成多變化、多層次的視覺空間,充滿現代感、科技感與未來感。

責任編輯: 蔡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