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與釋義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論語.子路》,是孔子回應學生子貢的話。「果」,果敢,果斷。全句的意思是:說話必須誠信,辦事必須果斷。

體悟與應用

《論語.子路》記載孔子與學生子貢關於「士」(讀書人)的一段對話,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孔子說:「常懷羞愧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出使外國能不辜負君主的委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士。」子貢再問:「比這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人稱讚他恭敬尊長。」子貢又問:「請問比這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說話必須誠信,辦事必須果斷,雖然這些不分是非黑白,只知貫徹執行,是些淺薄固執的小人,不過也可以算作最下等的士了。」

為什麼孔子竟然將「言必信,行必果」的讀書人,算作是「小人」的一類?這裏的「小人」不是指行為卑劣的人,而是指一般人。一句說做便做的話,固然有「一諾千金」的可貴處,但當細心想一想,這「一諾」假若是一時口快的,你會不衡量輕重就魯莽去做嗎?這類人既然會魯莽行事,基於可貴的本質,勉強可稱為「士」,不過只能是下等的「士」。

因此,我們要強調兩點:一、孔子所說言行的誠信與果敢是有條件的,須符合「公正」、「合理」的原則,絕不是任意妄為,衝動行事;二、「言必信,行必果」的關鍵是「實際行動」,不要將「言必信,行必果」作為口頭禪,以此來向他人炫耀。

釋義及應用由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向榮博士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羅澄波校長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