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的故事在重慶各商圈的led屏上反覆播放(孟冰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孟冰)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25日晚,記者致電毛相林,他說:「總書記遞給我證書時對我說『辛苦了!』我回答『不辛苦』。」

毛相林告訴本網記者,他知道總書記的這聲「辛苦」,不僅是對自己說的,更是對奮鬥的全體村民說的,是對所有為扶貧攻堅工作付出汗水的勞動人民說的。

當代愚公 鑿出「天路」

被譽為「當代愚公」的毛相林,在1997年時候擔任重慶巫山縣老下莊村支書。下莊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小三峽的深處,整個村子被「鎖」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從「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徑1.3公里,井口直徑不到10公里。

過去,全村4個社、96戶人家就住在「井底」,村民們去巫山縣城,要經由逼仄的古道翻越懸崖,一來一回至少4天。到1997年時,全村397人中有150多人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大山,160多人沒見過公路。

1997年冬,毛相林和下莊人對困住他們的大山說「不」,「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一輩人過上好日子!」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視頻截圖)

沒有工具,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土專家」放紅繩,在半山腰盪着「鞦韆」勘測地形;村民腰系長繩,懸在空中鑽炮眼,在「炸了一炮」的垂直山體上,用手挖,用腳蹬,硬是摳出了一條通向外界的向生天路。

2004年4月,歷時7年,毛相林以「愚公移山」般的決心和毅力,帶領村民終於在幾乎垂直的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下莊村人終於能夠走出「天坑」,幾代人的夢想終成現實。

三色經濟助整村脫貧

2005年,毛相林又帶領當地村民脫貧攻堅,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經過不斷探索,下莊村確定發展紐荷爾柑橘、桃、西瓜三大脫貧產業。幾年下來,全村種下650畝柑橘,每年增加收入200萬元左右。如今,650畝柑橘套種了小麥、紅苕、馬鈴薯,150畝桃園套種了西瓜,全部按照綠色食品標準進行種植。

2015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下莊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784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多元的40多倍。

責任編輯: 梁存希